想必大家每次在学习的途中,可能会有学习半天却会有知识不长进,看书不能明的这些情况,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明明我们努力的学习,为什么只是半点长进都没有,有时反而在退步,这对于我们学习来说是一个非常巨大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它,那我们将会止步不前,甚至会逆流而下 ,那我们需要怎么办呢 ?
我们学习是需要有一个起点的,他是我们学习的开始,这就是本心,我们无论干什么都需要从本心一点点的出发,我们探索、学习一件事像在有许多许多坑的地面一样,先从本心开始, 通过自己的学习得来的知识,像流水一样,只有填满第一个坑,才能流向下一个坑,达到下一个境界只有在第一个阶段完成完之后,才能够继续第二个阶段,就像小孩子一样,婴儿还在母亲肚子里面的时候, 根本什么也不知道,也是没有知识的,但是随着他的成长,他先是能哭,然后会笑,接着又能记住他的父母兄弟,最后能够成为顶天立地的人,这些精气都是一天一天充足的,力量也是一天一天强壮的,智慧也是一天一点开发的,不是说刚出生的时候便能够知晓一切,是一点一点推出来,是从本源开始的,而且圣人之所以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 ,是天地能够找到他所在应该的位置,万物能够因此进行成长 。所以说我们知识没有长进,是因为我们太过于急切,这些知识它需要一点一点突破的,不是可以跳过某个阶段的, 不要在我们灌溉滋养的时候,如果去想之后的成果这样会使我们会忘记去栽培,跳过中间的步骤,其实只要我们一直去灌溉难道我们还会怕长不出枝叶花实吗?
在我们进行看书的时候,有时候发现根本并不能够真正明白里面的道理,这是因为我们只是探索了它在表面上的意思,并不能追随其本原,“理”是在心中的,是不在外面的,所以就算我们理解他们文本意思也不能够真正明白他想讲的是什么。而且所谓的“道理”是不能够通过书本来呈现出来的,书本并不是我们要追求的那一个大道,因为书本只是能“指月之手”,如果想要呈现出道理原本的模样,只能够由人活出来,以身正道,可是人终究会死的,在死后,这些道理就会失传,这才是之所以有书的原因。但是这就像水果罐头一样,原本的水果很鲜美,但为了能让它长久保存,就把它做成罐头,但是因此它的味道肯定会有改变。
这些都是因为人类主观而产生的,但是有人可能会说,我们数学能够学的这么明白是因为它并不是主观的,而客观存在的,是有一个所有人都认可的,但是拿它和自然界的石头相比,石头才是绝对可观的,数学等等确定的公式,并不是绝对客观的,它还是由人们所创造的,是人主观意见的,只是人用的多了,才显现出了普遍性和客观性。假如说我们一元二次方程不会做,我们就需要从内心出发,是往前导,一元一次方程会做吗?一元一次方程再不会就再向前导,来检测自己的等式会做吗?只有这样,自己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从内心向外导就能够发现自己的真实水平,这样就能够学得明白,看得明了。
心外无理 ,心外无事 ,只要我们“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能够达到心即理的局势,使自己的心充满光明,这时候向外推,遇到什么事就能够应对什么事,都能够把事情的原样照的清清楚楚。“心既性,性既理”这是密不可分的,但并不能够划等号,不能够说“心即理”就是心就是理,这只是因为这样的大道并不能够书面表达出来,只能以身正道,活出来,只能够借助“理” 来解释“心”,借助“心”来解释“理”。
但是这两者并不是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知识层面也学不会,也无法在做人方面上能更好的与其他人一起相处只能够一步一步的稳扎,向内去求知识,这样不但能够把百分之一的理性发展出来,还不会达到理性的自负 ,认为什么事情都可以用理性来解决,还会把百分之一的平方的德性发扬光大,成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