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毛主席为反对当时党内存在着两种倾向的机会主义而写的,全篇三段式的结构简明扼要。第一段直接发问“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随后就“中国社会各阶级是怎样的呢?”进行了具体阐述和论证。主席将当时的中国社会划分为五大阶级,主要是地主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析了各阶级当前的组成、生存环境等现状,以及他们对待革命的态度。最后推导出明确的结论“一切勾连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是最接近的朋友,尤其是农民群众是无产阶级最坚实的同盟军。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是需要提防的对象,必须警惕”。
文章简单来说就是敌我之辨“分清敌我,团结可团结的力量,从而去打倒敌人”,这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对外了解国际环境,对内认知各个阶层。但我更想谈的是实践性思维,因为这是主席思想萌芽的开端,更是突破性的关注到农民群众。当时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和以张国焘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均忽视了农民的重要性,而主席通过自己的实践调查,引发党对农民问题的关注。也就是在一次次考察中主席思想逐渐走向成熟,摸索出革命成功的道路,并带领无产阶级走向胜利。
那什么是实践性思维?用主席的话来说就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唯上论和唯书论,不迷信所谓的权威圭臬,而是对自己不了解的必去实际调研去学习请教。说白了实践性思维就是指引我们得做事,而不是纸上谈兵想当然,正如总书记视察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时发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的伟大号召,只有脚踏实地、认真做事,才能用双手拥抱幸福未来。当碰到问题时,实践性思维也能指导我们,不会生搬硬套奉行拿来主义,而是自己去独立思考拿出适合当下的解决办法。所以在做事前可以自问三个问题:第一,别人说的做的和书上写的是不是对的,你想当然认为这个是对的可以拿来直接用,便犯了主观主义错误,得实事求是去考证;第二,这适不适合当下实际,以前能成功不代表现在就可以直接用,因为这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要用前得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第三,这具不具备普遍性,只是拿片面的、特殊的个例去普适推广,这很有可能就会失败,应该多次、全面的实践验证,去获得一般性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