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 美国二十世纪福斯影片公司 1965年出品 片长172分钟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称得上是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影片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见习修女玛利亚,她的性格开朗,热情奔放,喜爱唱歌跳舞,心中充满了音乐之声。修道院的院长推荐她到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的家里去当七个孩子的家庭教师。上校正直,勇敢,在服役期间功勋卓著。几年前不幸死了妻子,从那时起,家里再也没有了欢乐的歌声。
玛利亚接到推荐,一路上她身穿难看的旧衣服,头戴可笑的旧帽子,手拎提箱,背着吉他,放声高唱,蹦蹦跳跳,莽莽撞撞,闯进了上校的家。上校不放心地一再告诫她,在他的家里,最重要的就是纪律,就是用纪律的方式来管教和约束他的孩子们的行为,这使她大为地惊讶和不解。
上校家里的孩子们,生性活泼可爱,最大的十六岁,情窦初开,爱上了一位送电报的小伙子,最小的女孩才五岁。他们都不愿意过着这种被严加管教的生活,总是调皮捣蛋,设计出各种方法,来捉弄以前历届的家庭教师,是她们都呆不下去,都早点都滚蛋。玛利亚初次的到来,就赢得了他们的好感,尽管也受到他们的捉弄,她都能平静地友好地相待,使得孩子们都惭愧地以礼报答,完全都沉浸在友好欢乐的氛围之中。她还教孩子们做游戏,教他们唱歌,从哆,咪,咪,教起。呆板凝滞的家庭气氛消失了,上校也变得随和,气氛欢快,居然应玛利亚和孩子们的要求,唱起了一首多年都不唱的民谣《雪绒花》。
我以为,音乐是沟通灵魂的桥梁,纯洁而又欢快的玛利亚仿佛是上帝派来的天使,她用她那悠扬的歌声和真挚的情感,冲破藩篱,泯灭界限,让孩子们像音符一般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让失去爱人的军人的父亲重拾起曾经的温暖。
我也以为,音乐是直抒胸臆,表达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的最好媒介。音乐可以以自身特有的旋律,来表达,来抒发语言不宜表达和抒发的情绪和情感,使得观众们能够了解到,人的内在的难以言状的,不宜用语言来表达的情感变化。就像是影片中的一首“雪绒花”,胜过了千言万语,表达了上校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深的眷恋,也表现出了上校的柔情的一面。他的歌声感染了孩子们,也感染了在场的所有的人。
不妨我把这一首歌词抄录下来,“雪绒花,雪绒花,每天清晨迎接我。你洁白又鲜艳,看见你我多么快乐,我愿你永远开放。可爱的雪绒花,请为我故乡,永远吐露芬芳。”这一首歌,优美动人,个性鲜明,曲式简洁,结构方整。是由美国的歌星安地-威廉斯以他那深沉,动情的歌喉来演唱的这一首轻盈飘逸的歌曲。他的演唱那就更使人难以忘怀,也更使人在歌声中久久地徘徊。
当然,影片中还有多首歌曲,也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如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欢乐有趣的“哆,唻,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那首“晚安-再见”等,都成了传世的记忆佳作,也都成了最珍贵的永恒佳品。特别是一首经久传唱的,耳熟能详的,活泼易懂的“哆,唻,咪”。我也不妨把歌词抄录下来,与大家来一起共勉和分享。“念书你就是学ABc,唱歌你就先唱哆唻咪,哆唻咪,哆唻咪发索啦梯。哆,就是哪一只母鹿,唻,是太阳光辉,咪,是我是我自己,发,是路程跑的远,索,是穿针引线,啦,就跟在索后面,梯,是我们吃茶点。随后我们又回到哆唻咪,在你懂得音符以后,你几乎可以唱出任何歌曲。
影片结束了我也从轻松的,浪漫的,诗意的,多彩的,哀伤的情节中走了出来。这不仅是一部带给人们启迪的影片,更是一部带给人们灵魂升华的影片,我喜欢这部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