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 前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 1969年出品 片长92分钟
儿时记忆深刻的南斯拉夫的影片有二部,一部是《桥》,另一部就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了。当时是看得如痴如醉,看得是天昏地暗。影片中的人物的情节对话,影片中的主题歌曲,那时是经常地挂在嘴上,那时是经常地随口地哼唱。也许是当时的精神食粮的匮乏,可供选择的东西少之又少,也也许是当时的年轻,容易去记住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
该影片讲述的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一个小队南斯拉夫的游击队员们根据上级的指示,决定去炸毁一座大桥,以阻止德军的退路,断其援兵,并加以消灭。任务交给了以老游击队员老虎为外号的少校,率领一支精干的小分队去执行任务。老虎估计,要炸毁这一座坚固的大桥,起码需要二大卡车的炸药。当然能找到那座大桥的设计师,就不用那么多的炸药了,因为设计师知道大桥的“心脏”在哪里。
老虎的小分队先从盖世太保手中救出大桥的设计师,随后在接近大桥时的几次与德军展开激烈的交战中,最终挫败了以党卫军上校处心积累的策划和圈套,在付出巨大的牺牲之后,将大桥成功地炸毁了,也阻止了德军撤退的路线。德国将军曾沮丧地对德军上校说,“我们失败了!”他知道,大桥的被炸,预示着他的部队将在此被阻击而遭受到全军的歼灭。
老虎的小分队虽然完成了任务,非常惋惜一座美丽的大桥在自己的手上被炸毁,也非常痛惜地失去了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多名战友,但即将看到更大的最后胜利时,脸上还是又露出了欣慰的微笑。继续地唱着“啊,朋友,再见”的歌声去迎接新的战斗。
影片中的主题插曲《啊,朋友,再见》给我留下了非常特别深的印象,也非常喜欢这一首明快活泼的催人上进的旋律。这是一首原是意大利的民歌,原名是《再见了,姑娘》,整首歌曲动听豪放而又委婉动人。《桥》的电影创作者们用此曲来改编成影片中的插曲,是能很好地表达出游击队员们离开自己的故乡去和侵略者们作战斗的心情。歌曲既有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气概,又有对故乡和恋人柔情的思念。并且在影片中多次反复地出现,时儿是抒情欢快,时儿又是凄美低沉,唱出了游击队员们的精神世界,也唱出了游击队员们对战胜法西斯的信心。
啊,朋友!
那一天早晨,从梦中醒来,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一天早晨,从梦中醒来,侵略者闯进我家乡。
啊,游击队啊,快带我走吧,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游击队啊,快带我走吧,我实在不能再忍受。
啊,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你一定把我来埋葬。
请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在插上一支美丽的花。
啊,每当人们,从这里走过,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每当人们从这里走过,都说啊,多么美丽的花。
这一首歌,曾在70,80年代,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人都会唱上几句的一首歌。歌曲以爽朗动人的音调,富有进行曲的节奏,表现出南斯拉夫游击队员们的穿山越岭,深入敌后,打仗炸桥,打击侵略者的战斗生活和游击队员们那种坚定乐观,不畏牺牲,保卫家园的革命精神。又让人感觉有那么一层淡淡的忧伤,那么一种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的慷慨,把游击队员们崇高美好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精致,也很好地完成了电影的主题音乐的使命。
影片延续了前南斯拉夫电影的一贯风格,情节跌宕起伏,惊险曲折,险象环生。人物的形象鲜明,睿智,勇敢。特别是“老虎”的扮演者,都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还有热情幽默的扎瓦多尼,活泼天真的班比洛,沉默寡言的战士狄希,以及无间道的“猫头鹰”也都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影片结束了,可影片中的人物的真实,可信,出神入化的表演,影片中的插曲的动听,感人,脍炙人口的演唱,至今还在我的脑海中回荡,久久地不愿离去,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一种艺术感染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