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喜悦
向内走,才能启动生命宽容允许的能量,才知道自己内在正在经历着什么,才能够允许这样的体验发生它自己,而自己也才能够在这样的允许中归于平静。
上午,接受了一个个案,案主是一个正在读初三的小姑娘。问到她初三之前的生命体验,她说,在同学朋友眼里,自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同学或者朋友;在父母的眼里,自己也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孩子。
可有可无,是她在此之前的体验。所以,她不觉得自己的生命是珍贵的,是被人需要的,或者说是被她自己需要的。在这样的能量状态之下,不难想象这个生命正在经历的磨难。
虽然,她只是一个初中生,和她对话,也是在和一个完整的生命对话。每一个生命,无论是什么样的形态,都是值得被爱的。当我们获取不到别人的爱的时候,要学会的是自己爱自己。
姑娘的经历,让我想起了曾经的自己,和她一样有着可有可无的感觉,甚至是累赘的感觉。总是感觉自己的存在会拖累父母,而周围的人也不喜欢自己。那是很艰难的生命体验,而这个生命体验持续了几十年之久。
感觉自己的生命可有可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太渴望成为父母或者周围人眼中那个焦点,那个重点,而自己又没有条件,让别人喜欢,让别人关注,让别人关爱。
但是这一切需要被自己看到,因为自己看不到这些,就会把所有的责任归咎于外在,是外边的人不重视自己,不看重自己,不认为自己重要。
这是一种消极的思维模式。而这种思维模式会直接把自己拖入到痛苦的深渊,没有办法解脱困境。
周围的人事物,确实对我们的生命会有很深的影响,只是这个影响的程度取决的不是周围的人,而是自己。自己用这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命,用着什么样的态度在对待周围的人,直接关系着那个影响程度。
当一个人无法向内走,向内去看自己的生命时,那个影响程度会随着自己的无限延伸而制造一连串的问题出来,这问题会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并不是说,外在的环境让我们感到了安全,感到了无忧,我们的生命就可以安然无恙的。
对于外在的人,以及自己所遇到的问题的反应,直接关系到我们生命的质量,因为我们的反应变化是跟着我们的思维而动的,什么样的思维决定什么样的反应。
自己就是那个深受其苦,而无法找到受苦之因的人,很久很久。
觉得别人看不上自己,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好,觉得自己不被人喜欢,把自己扮演成一个受害者角色,不管在任何境遇中,都在承受着内在的痛苦,却不知道如何解散这些痛苦。
因为把外在的条件,看成了自己在这个世界,或者在别人眼中存在的砝码。自己要拥有许多东西,或者自己要足够优秀,足够有能力,足够漂亮,足够有资本才能够被他人喜欢。如果这些都没有,就会觉得自己不值得,或者不配得。
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之下,人很难活出那份自信,很难活出积极阳光的模样。自己已经把自己困在了一个笼子里。不是别人信任,或者别人安慰,别人鼓励就能够站立起来的。这些来自外在的因缘,最多只是在那个当下有作用,有帮助,时间久了依然没有什么作用。
就像“药”,它所起到的作用只是辅助性的作用,暂时性的缓解疼痛的作用。而无法解决那个病因。病因来自于自己,是自己的思维模式导致自己生命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当然不只是这个孩子的现象,而是大多数人的现象,周围的人,包括父母都可能还是这样的一种思维模式,孩子无形中只是复制,模仿了这样的模式,而没有进入自己的内在,看到更深的问题。
就像,她是我的对境,作为我的咨客,她也可能影响到我,她也可能让我心情不爽,她也可能拉低我的能量。而我在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我自己?才是我这个生命要关注的真正的问题。
如果我被她的情绪影响到,如果我采用曾经的模式——觉得自己无能,觉得自己连这个事情都做不好,甚至有一连串的延伸,并因为这一连串的延伸生出各种烦恼,我帮不到她,反而还有可能伤害到她。
向内走,知道自己正在经历这个发生,而对面这个人,她能不能真的独立起来,并不是自己的能力或者说技术的问题。不把自己的能力看的太强,就是自我意识不那么强大的时候,自我就不会有更多想要掌控的发生。
自然会允许这个发生发生它自己,自然会允许自己经历自己的生命体验,自然会允许这一切存在。这原本就是自己生命中的发生,没有什么好坏的区别,只是在不同的时间,遇到了这样的事情而已。
事情也没有大小的不同,唯一不同是自己内在的感受,那个感受的波动起伏,而这些也是需要被自己看到,被自己允许的。对生命种种发生的允许,是一份来自内在的力量。
因为这份力量的存在,消融了很多生命中的发生,消融了许多不舒服的感受于体验,所有这些只发生于自己之内。
“允许自己正在受苦,允许自己觉得可有可无,允许自己的无力感,允许自己充满愤怒,允许自己陷入生命的低谷……”
因为允许,有了自我的承担,承担自己的生命体验,而不抱怨;承担自己的生命之苦,而不怨憎。
在自己心里,样样都可以发生。这不容易,但却是自我拯救,自我觉醒的出路。
至此,已经没有什么苦值得紧抓住不放了。
202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