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语文组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我们十多个人去参加了听课。上课内容是《那树》,初三年级一篇散文。
由于听课后自己有课上,也就没参与评课活动。不过下来我有几点小小的思考。
(一)别人上课时能安排那么多的内容啥都能上完,而且每个步骤环环相扣,课堂秩序井然,学生思考积极,这算高效课堂吗?为什么我感觉自己一节课只上很少的内容就下课了?
(二)老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重点句子,有的学生倒是领悟到了内涵,另外一部分学生是否也在思考?有无我们平时所说的坐飞机现象?
(三)多媒体能对教学起辅助作用,减少老师的板书及口头讲述的内容,可要是没有媒体,我们是否该在设计问题时更精练些?对老师钻研文本的要求更高些?
(四)从小学调到初中后,两年未上语文,感觉自己都不会精心设计教案了,上的课也没有一节是自认为成功的,为什么?自己变浮躁了?小学与初中内容的大不同让自己畏惧了?还是自身水平有限,对教材钻研的不够?
在盲目中前行,前行中迷茫着,我希望自己能有一天是清醒的,目标是明确的,上课让自己感觉是成功的。
我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