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四种途径

学习的四种途径:人、网、事、书。

跟人学,优点是可以身临其境的接收知识,且效率较高。但是有时候,不一定系统,而且限制条件较多,比如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接触到行业牛人。

跟网学,成本较低,但是有时候知识信息过于分散,不系统,而且很多知识有错误或者根本冲突。比如很多公众号,不同的人对待一个问题,可能观点完全不同,如果你不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很难去辨别。

跟事学,通过工作或者实践中去总结,学到的内容可能较为深刻,但是同样不系统,而且可能效率较低。每个人接触到的内容可能一直在做一件事的无效重复,而不能进行复利叠加。

跟书学,效率较高,且比较成系统。但是需要掌握一定方法和技巧,否则容易陷入为了读书而读书的误区。

阅读不是通篇逐字逐句的阅读,而是选择对你真正有用的内容去读。

不要指望把所有书读完,这是不可能的,要看到一个对你非常有触动的,不管是勾连你的记忆还是颠覆你的认知,都可以,然后把这个点进行思考总结,然后输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期待改变你。

这才是读书的最佳路径。

古典老师在《跃迁》中提到过一个说法,读书的二八原则。用80%的精力去读20%的内容,因为一本书,真正有价值,或者对你有用的知识,就只占到了20%左右。

万维刚在《佛畏系统》中提到过一个读书方法,全覆盖级读书法。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假设一个圈子里的所有人掌握了世界上所有的知识,读完了所有的书籍。这时候你随便抛出一个话题,马上就可以引来大家的讨论。

当然,对于普通人想读尽这世界上所有的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我们可以用万维刚提出的“认知感”去读书。

万维刚说,读书不是为了记住你读的书中的每个知识点,而是要培养自己对于知识的认知感。

有了这个认知感,当进行大量阅读获得一定思维后,你看到一个知识点就可以关联你的这种认知感,从而可以快速获取新的思考。

知乎大V兰陵王其实也提到过,读书通过大量构建思维模型去提炼知识,给知识做存量。然后用巨人验证巨人。

你会发现,很多书其实都在讲同一件事,只不过角度不同而已。

要时刻提醒自己,读一本书,不要指望所有内容都记住,哪怕其中的一两个点能改变自己,就已经很了不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