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第二章《学习的本质:知识链和记忆结》
P30
自我检测:给知识链打上记忆结
孩子用绳子把蔓越莓穿起来做项链,挂到树上后却发现蔓越莓从绳子的另一端掉下来了。不打结,就做不出绳串;不打结,就没有项链,就没有珠绣钱包,就没有精致的挂毯。检索给记忆这条绳子打了结。重复检索能让记忆更清透,而且它把记忆这条绳子又缠了一圈,使其变得更牢靠。
早在1885年,心理学家就开始研究“遗忘曲线”,用它来说明我们的“记忆蔓越莓”从绳子上脱落的速度有多快。我们刚才还读过或听到的东西,有70%左右会在极短的时间里被忘却。
在这之后,遗忘速度开始变慢,剩下的30%左右会被缓慢遗忘。这里面的教训很明确:改善我们学习方法的一大挑战就在于找到办法中断遗忘的过程。
心理学家将检索的威力称为测验效应。在大多数时候,测验都被用来评定学习效果,给学生打分。但我们早就知道,检索记忆中的知识可以让它们在今后更容易被想起来。
亚里士多德在论述记忆的文章中写道:“反复回忆一件事情可以增强记忆。”弗朗西斯•培根也就这种现象撰写过文章,同样论述过此事的还有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
今天我们从实证研究中得知,练习检索可以将知识学得更扎实,效果要远好于重复接触最初的资料。这就是测验效应,也被称作检索一练习效应。
要想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重复多次检索,而且检索之间要有间隔。这样才能让人努力达成认知,回忆才不会变成无意识的背诵。重复进行回忆似乎有助于巩固记忆,让大脑中的信息结合得更紧密,同时增加并强化头脑中用于检索知识的神经回路。
埃伯索尔德,还有经验丰富的四分卫、喷气机驾驶员、爱发短信的年轻人都知道,重复检索能把知识和技能深嵌在头脑中,使其成为条件反射,也就是大脑不需要刻意思考就可以做出反应。几十年来的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P34
只需1次自测,一周后回忆率从28%跃迁为39%
之后的一项研究关注了多次测验对人的长期记忆有何影响。研究人员让学生们听一段故事,里面涉及60个实物的名称。学生在首次接触这些实物的名称后立刻参加测验,之后便可以记起首次测验中53%的内容,一周之后,这一比例便下降到39%。
另一组学生学习同样的资料,但完全不参加测验,他们在一周后只能想起28%的内容。这样看来,进行一次测验就可以把一周后的成绩提高11%。如果立刻进行3次测验,而非1次,那么效果如何呢?
还有一组学生在首次学习后参与了3次测验,一周后他们也能回忆起53%的物品名称—与其间只接受1次考试的学生成绩相同。实际上,接受3次考试的学生和接受1次考试的学生相比,已经对遗忘产生了“免疫”,而测验1次的学生又比初次接触资料后没有测验的学生记得多。
所以说,多次检索练习的效果一般都要好于只检索一次,尤其是有间隔地进行测验。后来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I,重述知识」【年纪大了,记不住呀】
年纪大了,记忆力不行,看过学过的都记不住了。哎
你的身边有听过这样的声音吗?
有,大多数是这么说的。事情的真相是什么?
年纪大了,就记不住东西吗?
想起自己上初中的时候,每次马上要政治考试了,第二天早上5点起来背书,脑子很清醒,记得也很快,当天考试也能考个好分数。可是一星期后,几乎就不记得了,一个月后更加忘光光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脑就是这样,学习过的东西如果不去重复回忆,在很短的时间内会忘记70%,和年龄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记忆蔓越莓,其实就是记忆的果实,能不能留住这个果实呢?没有正确的方法会很容易就丢了,
哪这么解决呢?这么可以让学习过的东西不容易忘呢?有如下步骤
1.理解并记忆
2.用自己的话重述
3.激活自己相关的经验
4.重复回忆当时的场景
5.对自己进行考核
有了以上的步骤,你就不愁记不住了。
一个小测验,就可以让记忆从28%上升到39%,而如果多测试几次,中间再加上间隔,你就记得更牢了。
为什么一个小测验能提高记忆11%?
因为有回忆,有间隔,再加上小测验,和以往填鸭式学习不一样,如果能多做几次小测验,就可以屏蔽遗忘。好神奇。
这是做过很多实验和测试的,你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实践。再大的年龄也是没有关系,只要你参照这个逻辑和步骤,你的记忆力会和年轻时一样,甚至于更好。
「A1,激活经验」 [脱稿记忆]
最近两个月一直在拆书,要想做到现场演练脱稿,总是记不住。于是会提前三天,先背稿,看有哪些没有记住,接着躺在床上回忆。
第二天,不看稿子,再来,看还有哪些没有记住,再重复。
第三天,先回忆,再看稿,再演练
中间应该会有十多次的重复回忆,不看稿演练。
最终,到正式上场时,做到完全脱稿。
「A2,规划运用」 [过级秘籍]
在未来的拆书过级中。对于拆书手册,用检索的方式来记住
1.看拆书手册并理解。
2.看完后回忆每个级别主要的技能点有哪些?
3.再次重复去看
4内心问自己,相当于小测验
5.理解的就巩固,没有理解的就继续领悟
6.重复十次以上,让手册牢牢的记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