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卑感补偿:对认可和优越感的追求
自卑感、不足感和不安全感决定着个体的生存目标。
教育所做的就是借助于有意识和潜意识地补偿儿童的不安全感来对儿童施加影响,同时在此过程中令其掌握生活技能,借助于赋予其一种训练有素的理解力以及用以对待他人的社会感对其施加影响。于儿童而言,身处实际生活中的劣势尽管相当重要,不过却不能成为衡量其不安全感和自卑感的标准,原因就在于其对不安全感何自卑感的理解才是起决定作用的。
三、人生曲线图与宇宙观
将一个人当前的实际情况与其儿时印象之间的联系进行说明,采用曲线图说明最为直观。
一个人长大后的环境会在某些情况下发生变化,其行为模式却是持久不变的。将其最早的儿时经历寻找出来,原因是幼年时期的印象不但可以将儿童的发展方向指明,而且还可以预示其对未来人生的挑战会做出怎样的回应。儿童会调动其已经形成的一切潜在心理能力,所以其人生态度必然会受到在幼年时期所感受到的特殊压力的影响,其世界观和宇宙观也会因此受到根本性的影响。
我们唯有了解了一种现象在个体的全部人生中所具有的价值,才能清楚其本质意义;我们唯有承认个体的所有表现均是其同一行为模式的一部分,方能理解个体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