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在现代家庭中有三大主角:家长、孩子、手机。
有一个现象,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自从孩子有了手机,原本朝气满满的少年,逐渐变得一言不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刷手机。
如何与沉溺于手机的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心理学生活化”家庭系统教育的创始人王纪琼院长认为,与沉溺手机的孩子沟通,在宏观上可以分为“沟通前”、“沟通中”、“沟通后”三个步骤。
昨天我们分享了王纪琼院长,在“沟通前”的第一步,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沟通前”的第二步和第三步的内容。
沟 通 前
第二步 : 是不是真心想沟通
1.返回上一级,再次认清咱们孩子沉溺手机的真相
沟通前做的第二步,家长要弄清楚孩子是不是真心愿意和家长沟通,家长是不是愿意和孩子沟通。
如果孩子不愿意,下面这六种招式大家也可以用一下。
第一步,返回上一级,再次认清孩子沉溺手机的真相。如果认清孩子沉溺手机的真相后,就进行第二步。
2.降低期望值,以修复夫妻关系和(或)亲子关系
这一点需要根据不同家庭不同特点来看。有的家庭需要修复的是夫妻关系,有的家庭需要修复的是亲子关系。如果这两个问题都有的话,那么身上的压力就会很大,生活得也会很累。所以需要做的就是降低期望值,修复夫妻关系和(或)亲子关系。
3.让孩子承担部分家庭责任,找到可沟通的话题
比如说让他们打扫卫生、买菜、做家务等等。而且今年的相关政策,从9月分开始,让小学生也开始学做饭了。家长可以通过这些家庭中的事情,找到和孩子沟通的话题。
如果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再好,可是他连父母都不愿意心疼和照顾,那么长大后也不会为了老百姓着想,也不会承担更多的责任。
4.从缩短“物理距离”出发到缩短“心理距离”
如果家长觉得跟孩子的心理距离疏远了,那家长要做的就是想办法尽量靠近他。从缩短物理之间的距离出发,逐步做到心理距离上的缩短。
从做家务入手,通过家务的方式,拉近与孩子彼此的距离。如果孩子不愿意做家务,那么我们可以通过降低期望值的方法,降低到孩子能够接受的家务为止。家长们需要从孩子能够接受的最低点开始,重新培养孩子,慢慢引导他走上正确的道路。我们家长要把养坏的孩子重新培养起来,这就需要更加专业和系统的知识作为加持了。
5.从“空间物理环境建设”出发到孩子“心理环境建设”
给孩子的“心理环境建设”不是那么容易的,脾气、秉性、性格不是一两天就能改变的。所以我们就要做正确的事儿,要从空间环境入手。
在一个比较凌乱的家庭中,是培养不出来一个有秩序的孩子的。家长们可以考虑从打扫卫生、收拾房间入手,把房间整理好了一切也就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打扫卫生的过程,就是清理灵魂、清理内心的过程。
6.寻求第三方力量支持(或培养孩子的求助意识,或者求助能力)
比如我们可以找心理咨询师,给孩子做个一对一的辅导。如果孩子不愿意接受咨询师的辅导,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培养孩子的求助意识。
比如说开车出去玩儿,碰上车坏了,这个时候可以让孩子打救援电话进行求助,这就是在培养孩子的求助意识。再比如在住酒店时,碰上卫生间没有纸了,可以利用这件事培养孩子的求助能力。可以尝试让孩子打电话或者找酒店前台等方式,都是可以的。
如果孩子不愿意跟家长进行沟通,家长需要用到上面所讲的六个方面,一项一项落实。如果孩子愿意跟家长沟通,我们就进行第三步。
第三步 : 做好准备
第三步要做好和孩子沟通的各项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准备,才能有更好的沟通。
1.建立夫妻统一战线,保持一致
首先夫妻的意见应该保持一致。
2.和孩子专门约定一个时间地点,进行沟通
要注意的是,家长一定要正式一点。家长有时候不能太随意,人们对于正式的环境和正式的感觉都是很尊重的。
3.确保沟通的氛围
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氛围要其乐融融的,要开心愉悦地,不能弄成批斗会。
4.风险评估与处理
这一点我是根据我们的经验来说的。我曾经让我的学员做过妈妈与孩子沟通的过程,在妈妈与孩子谈话的过程中,爸爸却生气了。妈妈就傻眼了,孩子还没谈好,还要跟爸爸谈。这就是在谈话过程中遇到的突发事件。
所以我们要有风险评估意识,防止在沟通中可能发生的一些问题。
5.沟通结论的落实与实施
沟通前做的最后一步,是要确定如何落实和实施沟通的结果。当沟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我们都做好了,就要开始跟孩子进行沟通,如何沟通呢,就进入了“沟通中”的部分。
亲子沟通是一门大学问,永远不要低估语言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懂得好好说话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自信、阳光、人格健全的孩子。良好的沟通,是教育的开始。
面对沉溺手机的孩子,我们家长跟他们在沟通中有什么技巧,需要注意什么内容,在沟通后需要注意些什么,下一篇为您带来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