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养成个习惯,读书时除了做书摘,还要多少写几句心得。
这得感谢现代科技和读书平台,让读书更加便捷高效,和生活更水乳交融,让许多碎片时间、可以一心二用的时间被拼接起来,织就一片片斑斓的书签。
但积习总是难改(其实也是自己惯着自己不想改),有些精读的书籍,非读纸质的不可。虽没闻到书香,但是打开书,就好像进入了一个广袤自由三维的世界,写写画画,翻翻看看,或是发愣揣摩,面对的是一个实体,有温度,有情感,你捧着它,它带着你,一起遨游旅行。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那种没法坐着车、走着路、做着饭听的书,只能请到书桌上,拿出红笔黑笔,字里行间慢慢行。
细读了书,也浏览了一些书评,有人憧憬星辰山川绝世风光,有人向往牧歌嘹亮慨然奔放;有人感叹生之不易死之无常,有人哀恸民族衰落文明凋亡;有人艳羡风一样的阴阳缠绵,有人惋惜以爱为名的控制剥夺……
作者迟子建在跋里说这部书是《田园交响曲》的四个乐章,《清晨》单纯清新,悠扬浪漫;《正午》沉静舒缓,端庄雄浑;《黄昏》疾风暴雨,斑驳杂响;而《尾声》,回到初始,和谐安恬。
我呢,近观之,是鄂温克人的《活着》 ,“人世间走一遭,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去经历该经历的事,去完成该完成的任务,也是一种圆满”;远望去,是宇宙万物的《三体》,“毁灭你,与你何干”“宇宙很大,生活更大”。
小说中90岁的老人,在现实中活了101岁。要活得长久,就要懂得接受与享受,接受命运反反复复的碾压与折磨,当然还要即时享受暗中标了高价的欢愉和幸福;同时有放弃,有坚守,放弃那些光怪陆离却让人不自在的东西,坚守一隅心神安住但无人伴随的天地。还要像一个旁观者、讲述人那样看待自己,看待周围。一切终将过去,暂时承受不住的,只有隔离。时间是最强的凝固剂和褪色剂,畸形愈合也是愈合,不触碰不撕开就是了;那血淋淋的,风蚀日晒久了,也成了黑白。
“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儿死去。我在这里祈祷,我在这里迷惘;我在这里寻找,在这里失去”。脑中竟然回荡起汪峰的《北京北京》。
走在哪里都是走在路上,睡在哪里都是睡在夜里。我们都是虫子,谁也不比谁高贵,谁也不比谁先进,降维打击来的时候,都一起覆灭。但我们活在被灌注了生命的时光,活在被赋予了文明的岁月,活着,就是体验,体验生命,体验文明,纵然尝尽万般滋味仍坚韧地活着,直到因不可抗力而逝去。如果非要给活着找个意义,那就是既然很被动很偶然地于某时某地做了个人,就好好做下去。
读来读去都是读自己。鄂温克,玛雅,印第安……看到的是土著在当代的命运,我们作为地球的土著,在未来又会有怎样的命运。被AI替代,被外星奴役,谁知道,随它去。我们只要在自己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