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柴书院&简书写作营
学会放手,顺应孩子天性,并不是孩子可以为所欲为,放任孩子不管,纵容孩子的不良习惯。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这句俗语说明了孩子在7岁以前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你是否见过被“熊孩子”折磨的父母,一味地选择忍让,致使孩子一遇到不顺意,不论何时何地,就无休无止地哭闹。
比如,父母带孩子逛超市,孩子看到了自己喜欢的玩具,就闹着要买。父母一看,同类玩具家里已经有三个了,买回去基本上玩几天就不玩了,便不同意再买。此时,孩子立马就开始撒泼式地哭闹,周围的人都在看着他,父母怎么哄也不行,拗不过就无奈地买了。
殊不知,对孩子这样的行为,若不加以校正,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无疑会使得孩子的行为越来越任性,难以束缚,结果就是变得更加任性而难以管教。
因此,父母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很有必要。
无规矩不成方圆。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是实际上是让孩子形成有约束的行为习惯,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1.犯了错误要接受惩罚。
只要是孩子犯了错误,就必须要接受惩罚,不能有例外。
惩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不能简单粗暴。要通过惩罚让孩子意识到错误,便于今后改正。
惩罚就是惩罚,切不可惩罚完了又以另外一种形式奖励。奖罚不明,会让孩子陷入矛盾的思考,失去了对自己行为是非的判断,也没有起到惩罚教育的目的。
2.公用物品谁先拿到谁先使用
在公交车上,曾经遇到一对母子,孩子上车以后非要闹着坐前门靠窗的位置。
母亲就告诉孩子:“那个座位已经有人了,我们要换个地方坐。”
这时孩子不依不饶。弄得那位乘客也很尴尬,想起来把座位让给孩子。
但被母亲说了一句谢谢后,制止了乘客让座的行为。
母亲和孩子说:公交车是公共交通工具,座位是先到先得,就和我们坐车时要排队一样。
这样,孩子就会明白“先来后到”的规则。
3.不能乱拿别人的东西
孩子有时候很难分清楚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
有的小孩,看到商店里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零食,拿了出门就走。或者,看到别的小孩手里玩具好看,就会直接去抢,嘴里还会说:“这是我的。”
而当别人拿走他的玩具时,往往会产生对抗情绪,甚至是大哭大闹。
此时,父母就应该教会孩子哪些东西是他的,哪些东西不是他的。让孩子有“你、我、他”的意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随便拿。
即使自己真的喜欢,想玩一下,也要征得其他小朋友的同意。到了商店,想要的东西,需要征得父母同意,结账以后才能带着离开。
4.学会收拾物品
孩子总喜欢把玩完的玩具丢下不管,甚至乱扔乱放。很多父母默不作声,帮着孩子把玩具收拾好了。
这样,孩子就不到收拾物品、做家务的锻炼。
父母不妨与孩子一起收拾玩具,享受亲子快乐的同时,还能教会孩子做家务。
从哪里拿的,放回哪里,这是从小培养孩子秩序意识的关键。
规则意识就是一种好习惯。
习惯成自然。好习惯必然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如果上面的话对你有所帮助,就点个赞,支持一下!如果有想说的话,就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