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家的讨论,想起一个故事,很多人肯定听过,类比起来不是很精确,但也可以借用。
说有商人河边看到一贫穷的农民在钓鱼,然后发生了对话,对话的意思就是商人商人的终极目标是以后也可以悠闲地钓鱼,那之前还得去各种辛苦打拼。农民就说,我已经在钓鱼了。有点意味深长的感觉。
其实孔子等圣人和我们普通人的不同,就是那位商人和农民之间的类比。孔子一生的追求是恢复周礼是仁治,所以他所说的“春服既成……咏而归”,是在他追求的天下大同实现了以后的社会状态。是商人在经过各种打拼以后的悠闲钓鱼。而我们普通人如果说什么都没有经历,没有磨炼过,直接去钓鱼,其实那无非也是一种静养,是阳明先生说的: 徒养,不是修行,遇事就不行。也就是故事里的农民,但凡有点天灾人祸,对他生活来说,可能是灭顶之灾,所谓遇事则不行。而商人打拼后的钓鱼,则可以是“动静皆定”,生活中发生了危机,可以有条件去化解。有底气地定住。
恢复周礼的仁治,是孔子的“定”,历经人世人事的磨炼,在世事中念念有天理,是阳明先生的“定”。定之后的“咏而归”的大同世界,很美好!因为心无挂碍,生命鲜活。
所以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该怎么生活还是怎么生活,该怎么奋斗还得怎么奋斗,生活就是道场。随时有觉醒时,就随可以获得咏而归的精神愉悦。不执着于道,心存天理,念念不忘,必有“咏而归”的回响。不着相,不撕裂,人欲来了,能克己就克,实在克不了,就大方滴接纳,反省,逐步减少接纳的次数,则ok了。圣人不是一天修成的,也不是一个月修成的,也不是一年修成的,我们还能比圣人牛? 多少人的日志里,白天犯错,晚上自省。所以才有吾日三省吾身之说。
在生活里鲜活地过着,念有天理时,就是最高境界的圣人。念有人欲时,就是赐予我们去往圣人之路最好的时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大椿个人意见,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