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但有文学记载的历史只有3000年,夏朝以前的文明缺少有效证据支持,这也一直被外国所诟病。甚至很多国外研究人员,直接把殷墟代表的时代作为中国文明发展的开端。殷墟的发现确是奠定中华民族文明信史的开端,但如此灿烂的文明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一定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历程。但在中国的考古界,一直未能发现证明中华文明开端的有力证据,直到双槐树遗址的发现。
齐岸青在双槐树遗址发掘的时期,第一次向世人揭秘了这一遗址的概况,并把它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点明了出来。也通过在双槐树遗址的考古发现,作者勾勒出了中华5000文明的脉络。他的这本《河洛古国:原始中国的文明图景》成为中华文脉书库的第一本,正式带领我们跟随着考古遗迹的发掘,去探寻中华文明的开端。
双槐树遗址位于黄河南岸高台地上、伊洛汇流入黄河处的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被认定是距今5300年前左右古国时代的一处都邑遗址,因位于河洛中心地区,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探明残存面积117万㎡,如此规模的人类聚居的事实已经可以明显看出它是有着城市规模雏形的,而被认定为都邑也是根据现已考证的礼祀遗址、制陶作坊区、储水区、道路系统等,在这里已经有了明确的社会分工和等级制度,这也可以是被认定为一个代表了文明的遗址,其5300年的历史,也正好验证中华5000年文明的这一历史说法。
中国的考古事业起步非常晚,在解放前,中国没有一套完整的考古系统,那时的考古发掘都是由外国人主导带队完成的。而解放之后,考古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还是被认为是一个偏远的类别。但对于中华文明如此漫长的历史,考古发掘必然要提上日常。而真正的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始于1978年,夏鼐的演讲,拉开了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序幕。但世界上每个文明的情况都是有差异的。世界上通用的以“文字、城市、青铜器”的产生为文明的开端标准并不一定适合于中国。
2004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中国必须拿出有力的证据,证明这5000年文明的确定地位。而中国学者们也对于中国文明开端的确认标准,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一标准既要符合世界公认的认知,又会有中国特色。正是在这一工程的指导之下,考古界发现了一些系列的研究成果。在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和西辽河流域都发现了代表文明的遗址。但代表中华文明发源地的中原地区,5000年前的这段时间的考古发现一直是一个缺失。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也迟迟未能得出最终结论。
双槐村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一定会促进这一工程大大提前。但历史的研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殷墟的研究进行了上百年,到现在还在继续。而双槐树遗址现在也仅仅发掘了其中的很小一部分,未知的谜团还等待着考古人员去探寻。
考古这一枯燥的工作都是由科研人员完成的。我们在读考古书籍时,可以为那些伟大的发明而热血沸腾,但在考古现场,却只有一大片黄土地和埋在其中细小的历史遗迹,这些全靠考古人员们的细心探寻和仔细挖掘,他们才是探寻中华文明开端的真正英雄。在这本书中,也着重讲述了他们的故事,请记住他们的名字——李伯谦、王巍、顾万发,等,他们为双槐树遗址的发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期待着双槐树遗址可以有更为重大的考古发现,可以真正奠定中华5000年文明的信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