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可为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 (梁任公)

梁启超,梁任公作。


(食不厌精,文不厌冗长,厌无趣无实际,哲学着实令人费心思估计,像蒙田的“谈论哲学就是讨论死亡”那意味了,文幅有点长,图片识别文字后我也懒得从头到尾校对原文了,若有心就一次看或分几次看完全凭诸君意)

民国十年

十三月三十一日北京哲学社公开讲演

        今天的讲题是两句很旧的话,一句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一句是“为而不有”。现在按照八股的作法,把他分作两股讲。

        诸君读我的近二十年来的文章,便知道我自己的人生观是拿两样事情做基础,一责任心,二兴味。人生观是个人的,各人有各人的人生观。各人的人生观不必都是对的,不必于人人都合宜。但我想,一个人自己修养自己,总须拈出个见解,靠他来安身立命。我半生来拿“责任心”和“兴味”这两样事情做我生活资粮,我觉得于我很是合宜。

        我是感情最富的人,我对于我的感情都不肯压抑,听其尽量发展,发展的结果常常得意外的调和。“责任心”和“兴味”都是偏于感情方面的多,偏于理智方面的很少。

        “责任心”强迫把大担子放在肩上是很苦的,“兴味”是很有趣的。二者在表面上恰恰相反,但我常把他调和起来。所以我的生活虽说一方面是很忙乱的,很复杂的;他方面仍是很恬静的,很愉快的。我觉得世上有趣的事多极了,烦闷,痛苦,懊恼,我全没有;人生是可赞美的,可讴歌的,有趣的。我的见解便是,(一)孔子说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和(二)老子的“为而不有”。

        “ 知不可而为”主义、“为而不有”主义和近世欧美通行的功利主义根本反对。功利主义对于每做一件事之先必要间:“为什么?”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讲墨子的哲学就是要问为什么。“为而不有”主义便爽快的答到:“不为什么。”功利主义对于每做一件事之后必要问:“有什效果?”“知不可为而为”主义便答到:“不管他有没有效果”

        今天讲的并不是诋毁功利主义,其实凡是一种主义皆有他的特点,不能集以此非彼。从一方面看来,“知不可而为”主义容易奖励无意识之冲动“为而不有”主义容易把精力消费于不经济的地方。这两种主义或者是中国物质文明进步之障碍,也未可知。但在人类精神生活上却有绝大的价值,我们应该发明他、享用他。

        “知不可而为”主义,是我们做一件事明白知道他不能得着预料的效果,甚至于一无效果,但认为应该做的便热心做去。换一句话说,就是做事时候把成功与失败的念头都撇开一边,一味埋头埋脑的去做。

        这个主义如何能成立呢?依我想,成功与失败本来不过是相对的名词,一般人所说的成功不见得便是成功,一般人所说的失败不见得便是失败。天下事有许多从此一方面看说是成功,从别一方面看也可说是失败;从目前看可说是成功,从将来看也可说是失败。比方乡下人没见过电话,你让他去打电话,他一定以为对墙讲话是没效果的,其实他方面已经得到电话,生出效果了。再如乡下人看见电报局的人在那里乓乓乓乓的打电报,一定以为很奇怪,没效果的,其实我们从他的手里已经把华盛顿会议的消息得到了。照这样看来,成败既无定形,这“可”与“不可”不同的根本先自不能存在了。

        孔子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他这句话似乎是很滑头;其实他是看出天下事无绝对的“可”与“不可”,即无绝对的成功与失败。别人心目中有“不可”这两个字,孔子却完全没有。“知不可而为”本来是晨门批评孔子的话,映在晨门眼帘上的孔子是“知不可而为”,实际上的孔子是“无可无不可而为”罢了。这是我的第一层的解释。

进一步讲,可以说宇宙间的事绝对没有成功,只有失败。成功这个名词是表示圆满的观念,失败这个名词是表示缺陷的观念。圆满就是宇宙进化的终点,到了进化终点,进化便休止,进化休止不消说是连生活都休止了。所以平常所说的成功与失败不过是指人类活动休息的一小段落。比方我今天讲演完了,就算是我的成功;你们听完了,就算是你们的成功。

到底宇宙有圆满之期没有?到底进化有终止的一天没有?这仍是人类生活的大悬案,这场官司从来没有解决,因为没有这类的裁判官。据孔子的眼光看来,这是六合以外的事,应该“存而不论”。此种问题和“上帝之有”是一样不容易解决的。我们不是超人,所以不能解决超人的问题。人不能自举其身、我们又何能拿人生以外的问题来解决人生的问题?人生是宇宙的小段片,孔子不讲超人的人生,只从小段片里讲人生。

人类在这条无穷无尽的进化长途中,正在发脚蹒跚而行;自有历史以,不过在这条路上走了一点,比到宇宙圆满时候,还不知差几万万年哩!

现在我们走的只是像体操教员刚叫了一声“开步走”,就想要得到多少万万后的成功、岂非梦想?所以谈成功的人不是骗别人,简直是骗自己!

,就事业上讲,说什么周公致太平,说什么秦始皇统一天下,说什么释迦普渡众生。现在我们看看周公所致的太平到底在哪里?大家说是周公成功,其实是他的失败。“六王毕,四海一”,这是说秦始皇统一天下,但仔细看看,他所统一的到底在哪里?并不是说他传二世而亡,他的一家当完了,就算失败。只看从他以后,便有楚汉之争,三国分裂,五胡乱华,唐之藩镇,宋的辽金;就现在说,又有督军之割据,他的统一之功算成吗?至于释迦牟尼,不但说没普渡了众生,就是当时的印度人也未全被他普渡。所以世人所说的一般大成功家,实在都是一般大失败家。再就学问上讲,牛顿发明引力,人人都说是科学上的大成功,但自爱斯坦之相对论出,而牛顿转为失败,其实牛顿本没成功,不过我们没有见到就是了。近两年来欧美学界颂扬爱斯坦成功之快之大,无比矣!我们没学问,不配批评,只配跟着讴歌,跟着崇拜,但照牛顿的例看来,他也算是失败。所以无论就学问上讲就事实上讲,总一句话说:只有失败的没有成功的。

人在无边的“宇”(空间)中,只是微尘,不断的“宙”(时间)中只是段片。一个人无论能力多大,总有做不完的事,做不完的便留交后人。而这好像一人忙极了,有许多事做不完,只好说:“托别人做吧!”一人想包为主做一切事是不可能的,不过从全体中抽出几万万分之一点做做而已。但这又如何能算是成功?若就时间论,一人所做的一段片,正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也不见得叫做成功。

  孔子说“死而后已”,这个人死了那个人来继续。所以说继继绳绳,始不流”,也不得叫做成功。能成大的路程。天下事无不可,天下事无成功。然而人生这件事却奇怪的很。在无量数年中,无量数人,所做的无量数事,个个都是不可,个个都是失败。照数学上零加零仍等于零的规律讲,合冰起来应该是个大失败,但许多的“不可”加起来,却是一个“可”,许多的文“失败”加起来,却是一个“大成功”。这样看来,也可说是上帝生人就是教人作失败事的。你想不失败吗?那除非不做事。但我们的生活便是事,起居饮食也是事,言谈思虑也是事,我们能到不做事的地步吗?要想不做事除非不做人。佛劝人不做事,便是劝人不做人。如果不能不做人,非做事不可。这样看来,普天下事都是“不可而为”的事,普天下人都是“不可而有为”的人。不过孔子是“知不可而为”般人是“不知不可而为”罢了

        “不知不可而为”的人,遇事总要计算。计算某事可成功,某事必失败,可成功的便去做,必失败的便躲避。自以为算盘打对了,其实全是自己骗自己,计算的总结与事实绝对不能相应。成败必至事后始能下判断的,若事前横计算竖计算,反减少人作事的勇气。在他挑选趋避的时候,十件事至少有八件事因为怕失败不去做了。

算盘打得精密的人,看着要失败的事都不敢做,而为势所迫,又不能不勉强去做,故常说:“要失败啦!我本来不愿意做,不得已啦!”他有无限的忧疑,无限的惊恐,终日生活在摇荡苦恼里。

算盘打得不精密的人,认为某件事要成功,所以在短时间内欢喜鼓舞的做去,到了半路上忽然发见他的成功希望是空的;或者做到结尾,不能成功的真相已经完全暴露,于是千万种烦恼悲哀都凑上来了。精密的人不敢做,不想做,而又不能不做,结果固然不好;但不精密的人,起初喜欢去做,继后失败了灰心丧气的不做,比前一类人更糟些人生在世界是混混沌沌的,从这种境界里过数十年,那末,生活便只有可悲更无可乐,我们对于“人生”真可以诅咒。为什么人来世上作消耗面包的机器呢?若是怕没人吃面包,何不留以待虫类呢?这样的人生可真没一价值了。

“知不可而为”的人怎样呢?头一层,他预料的便是失败,他的预算册子上件件都先把“失败”两个字摆在当头,用不着什么计算不计算,拣择不拣择,所以孔子一生一世只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是事前猜度,“必”是先定其成败,“固”是先有成见,“我”是为我。孔子的意思就是人不该猜度,不该先定事之成败,不该先有成见,不该为着自己。

      第二层,我们既做了人,做了人既然不能不生活,所以不管生活是段片也罢、是微尘也罢,只要在这微尘生活、段片生活里,认为应该做的,便大步的去做,不必打算,不必犹豫。

孔子说:“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说:“鸟兽不可与同群,非斯人之徒欤而谁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是绝对自由的生活。

假设一个人常常打算何事应做,何事不应做,他本来想到街上散步,但一念汽车撞死人,便不敢散步,他看见飞机很好,也想坐一坐,但一念及飞摔死人,便不敢坐,这类人是自己禁住自己的自由了。要是外人剥夺自己的自由,自己还可以恢复,要是自己禁住自己的自由,可就不容易恢复了。

知不可而为”主义,是使人将做事的自由大大的解放,不要作无为之打算,自己捆绑自己。

孔子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不惑就是明白,不忧就是快活,不惧就是壮健。反过来说,惑也,忧也,惧也,都是很苦的,人若生活于此中,简直是过监狱的生活。

遇事先计画成功与失败,岂不是一世在疑惑之中?遇事先怕失败,一面做,一面愁,岂不是一世在忧愁之中?遇事先问失败了怎么样,岂不是一世在恐惧之中?

“知不可而为”的人,只知有失败,或者可以说,他们用的字典里从没有“成败”二字。那末,还有什么可惑可忧可惧呢?所以他们常把精神放在安乐的地方,所以一部《论语》开宗明义便说:“不亦乐乎!”“不亦悦乎!”用白话讲,便是“好呀!”“好呀!”

    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可见他作事是自己喜欢的,并非有何种东西鞭策才作的,所以他不觉胡子已白了,还只管在那剪里做。他将人生观立在“知不可而为”上,所以事事都变成不亦乐乎,不亦为悦乎。这种最高尚、最圆满的人生,可以说是从“知不可而为”主义发生出又来。我们如果能领会这种见解,即令不可至于乐乎、悦乎的境地,至少也可与以减去许多“惑”“忧”“惧”,将我们的精神放在安安稳稳的地位上。这样才算有味的生活,这样才值得生活

        第一股做完了,现在做第二股,仍照八股的做法,说几句过渡的话。“为而不有”主义与“知不可而为”主义,可以说是一个主义的两面。“知不可而为”主义可以说是“破妄返真”,“为而不有”主义可以说是认真去妄”;“知不可而为”主义可使世界从烦闷至清凉,“为而不有”主可文使世界从极平淡上显出灿烂。

        为而不有这句话,罗素解释的很好。他说人有两种冲动,一占有冲动二创造冲动。这句话便是提倡人类的创造冲动的。他这些学说诸君谅已熟闻,不必我多讲了。

        “ 为而不有”的意思是不以所有观念作标准,不因为所有观念始旁动。简单一句话,便是为劳动而劳动。这话与佛教说的“无我我所”相通。

常人每做一事,必要报酬,常把劳动当作利益的交换品,这种交换品只准自己独有,不许他人同有,这就叫做“为而有”。如求得金钱,名誉,因为“有”,才去“为”。有为一身有者,有为一家有者,有为一国有者。

在老子眼中看来,无论为一身有,为一家有,为一国有,都算是为而有,都不是劳动的真目的。人生劳动应该不求报酬,你如果问他:“为什么面劳动?”他便答道:“不为什么。”再问:“不为什么为什么劳动?”他便老老实实说:“为劳动而劳动,为生活而生活。”《老子》说:“上人为之而无以为。”韩非子给他解释的很好:“生于其心之所不能已,非求其为报也。”简单说来,便是无所为而为。既无所为,所以只好说为劳动而劳动,为生活而生活,也可说是劳动的艺术化、生活的艺术化。

《老子》还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是说我要帮助人,自己却更有,不致损减。我要给人,自己却更多,不致损减。这话也可作为而不有的解释。按实说,《老子》本来没存“有”“无”“多”“少”的观念,不假定差别相以示常人罢了。

在人类生活中最有势的便是占有性。据一般人的眼光看来,凡是为人的好像己便无。例如楚汉争天下,楚若为汉,楚便无,汉若为楚,汉便无;韩信张良帮汉高的忙谋皇帝,他们便无。凡是与人的好像己便少。例如我们到磁器铺子里买瓶子,一个瓶子,他要四元钱,我们只给他三元半,他如果卖了,岂不是少得五角?岂不是既以与人已便少吗?这似乎是和“己愈有”“己愈多”的话相反。然自他一方面看来,譬如我今天讲给诸君听,总算与大家了,但我仍旧是有,并没减少。再如教员天天在堂上

        给大家讲,不特不能减其所有,反可得“教学相长”的益处。至若弹琴唱歌给人听,也并没损失,且可使弹的、唱的更加熟练。文学家,诗人,画家,雕刻家,慈善家,莫不如此。即就打算盘论,帮助人的虽无实利,也可得精神上的愉快。

《老子》又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赤子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他的意思就是说成人应该和小孩子一样,小孩子天天在那里哭,小孩子并不知为什么而哭,无端的大哭一场,好像有许多痛心的事,其实并不为什么。成人亦然。问他为什么吃?答为饿。问他为什么饿?答为生理上必然的需要。再问他为什么生理上需要?他便答不出了。所以“为什么”是不能问的,如果事事问为什么,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我们却只记得他的上半截的“无为”,把下半截的“无不为”忘掉了,这的确是大错。他的主义是不为什么,而什么都做了,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要是说什么都不做,那他又何必讲五千言的《道德经》呢?

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都是要把人类无聊的计较一扫而空,喜欢做便做,不必瞻前顾后。所以归并起来,可以说这两种主义就是无所为而为”主义,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化,把人类计较利害的观念变为艺术的、情感的。

这两种主义的概念演讲完了。我很希望他发扬光大,推之于全世界,但要实行这种主义须在社会组织改革以后。试看在俄国劳农政府之下,“知不可而为”和“为而不有”的人比从前多得多了。

社会之组织未变,社会是所有的社会,要想打破所有的观念,大非易不事,因为人生在所有的社会上,受种种的牵掣,倘有人打破所有的观念,他而立刻便缺乏生活的供给。比方作教员的,如果不要报酬,便立刻没有买书的为主

费用。然假使有公共图书馆,教员又何必自己买书呢?中国人常喜欢自己建义造花园,然而又没有钱,其势不得不用种种不正当的方法去找钱,这还不是与由于中国缺少公共花园的缘故吗?假使中国仿照欧美建设许多极好看、极精为而致的公共花园,他们自然不去另造了。所以必须到社会组织改革之后,对于公众有种种供给时,才能实行这种主义。虽是这样说法,我们一方面希望求得适宜于这种主义的社会,一方面在

        所处的混浊的社会中,还得把这种主义拿来寄托我们的精神生活,使他站在冰安慰清凉的地方。我看这种主义恰似青年修养的一付清凉散。我不是拿空话室来安慰诸君,也不是勉强去左右诸君,他的作用着实是如此的。

最后我还要对青年进几句忠告。《老子》说:“宠辱不惊。”这句话最关重要。现在的一般青年或为宠而惊,或为辱而惊。然为辱而惊的大家容易知道,为宠而惊的大家却不易知道。或者为宠而惊的比较为辱而惊的人的人格更为低下也说不定。“五四”以来,社会上对于青年可算是宠极了,然根底浅薄的人,其所受宠的害,恐怕比受辱的害更大吧。有些青年自觉会做几篇文章,便以为满足,其实与欧美比一比,那算得什么学问,徒增了许多虚荣心罢了。他们在报上出风头,不过是为眼前利害所鼓动,为虚荣心所鼓动,别人说成功,他们便自以为成功,岂知天下没成功的事,这些都是被成败利钝的观念所误了。

古人的这两句话,我希望现在的青年在脑子里多转几转,把他当作失败中的鼓舞,烦闷中的清凉,困倦中的兴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29,732评论 6 53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9,214评论 3 42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77,781评论 0 38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63,588评论 1 31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72,315评论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699评论 1 32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3,698评论 3 44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2,882评论 0 28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9,441评论 1 33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41,189评论 3 35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3,388评论 1 37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8,933评论 5 36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4,613评论 3 34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023评论 0 2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310评论 1 293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52,112评论 3 39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8,334评论 2 377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知不可而为」的人怎样呢?头一层:他预料的便是失败;他的预算册子上件件都先把「失败」两个字摆在当头,用不着什么计算...
    叶少蕴YeClarke阅读 703评论 0 1
  • (一)略述明末清初的政治军事格局 崇祯十四年(1641),黄道周因言获罪,十二月被贬谪戍湖南辰阳,第二年二月,黄道...
    陈旭山阅读 1,350评论 9 15
  • 圣人胸怀,对于社会国家,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然知道挽救不了,可是他硬要挽救,做了多少算多少,孔子所以为圣,就在...
    一盏茗悦阅读 1,021评论 2 10
  • 01 我们都知道《夸父追日》的故事。尽管夸父追逐太阳以悲剧而告终,但夸父无疑是真正的英雄。他本就知道追上太阳的难度...
    路福阅读 5,923评论 11 39
  • 我是黑夜里大雨纷飞的人啊 1 “又到一年六月,有人笑有人哭,有人欢乐有人忧愁,有人惊喜有人失落,有的觉得收获满满有...
    陌忘宇阅读 8,579评论 28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