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别人是一种值得弘扬的社会美德,它是人性善良一面的表现。也可以说是个体通过帮助他人而得到自我价值的肯定,从而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的举动。可往往事与愿违,我们经常会因为出发点是好的可结果差强人意而心怀疑虑。这种有始无终的心路历程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会让那些所谓的罪犯发出:“其实我以前也是个老实人”的感慨!
助人型人格对于这个社会无疑是积极的。尽管助人者本身可能有诸多自身的疑问,但是他们骨子里的热心肠总是时不时的给这个社会注入温暖的血液,让我们这个群体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中维系着,呈现出一种相对和谐之态。美好总会让人为之着迷,就像爱撒娇的孩子有奶吃一样。我们习惯了去看事物好的一面,却在所谓的皆大欢喜中忽略它的阴暗面。对于这种性格的负面影响我想在此说几点自己的感受。
☞自身的价值来自外界的肯定。
同样是帮助别人,有的人能做到适当洒脱,而有些人则不能够,甚至给人以一种放低尊严去迎合一个人的感觉,毕竟对方不领情或理所当然的反馈起码可以证实这一点。可能大家会说他是因为某种喜欢而表达的不合时宜,不够恰当而已,你没必要这样说一个人。其实大家这样想我是理解的,毕竟以爱的基础去思考问题是我一直所欣赏的,只是就事论事我看到的是一种内心脆弱,孤独寂寞,在自我世界因不知所措而焦虑的渴望外界承认自己,肯定自己的一种表现。一个人的价值是自我实践,自我肯定的过程,我们不排除外部承认的重要性,但主次顺序还是要的。天救自救者,一个人能在成长中直面自己的各种心理和思想上问题,并能够积极的解决它,它是明白的。试想一个明白智慧的人又怎会渴求外界的某种承认来肯定自身价值呢?他的助人是一种自然,适当,洒脱的善意之举,和价值什么的没太大关系。
☞忽视自身的需求和感受。
成长的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环境和年龄在变,我们的身体和思想也理所当然的与时俱进提出各种问题来完善我们的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对事物是非善恶的标准只是单纯的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那无疑是可悲的。每个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价值标准体系,尽管大同小异,却各有特色。以为的以标准为标准的人是最没有标准的人。我们不能在成长过程中塑造自己的特色思想标准,我们就不能谓之成熟。因为特色的价值标准来自于你向内求本我的过程,你忽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就是扼杀自己的灵魂。
☞不懂拒绝,在自以为有底线却在无底线中死去。
我们的价值是自我通过言行举止在与群体的交流中体现出来的。试想大家在一起聊天,你很少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敏感脆弱会让你特别在意别人怎么看你,因而你总喜欢旁听。你所谓的价值满足感其实可能就是在最后的主动迎合中产生的存在感罢了。不懂得拒绝别人,你终归会在自我价值和助人快感对比下因为急剧流逝而悔恨怀疑人生。你无底线的处事态度也终将会让你在逆境中暴跳如雷,自以为是。
人活一世,难得一遭。努力把自己的人生活好是对生命的尊重,一个能做到爱自己的人、懂得照顾自己的人才是可以值得别人信赖,可以托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