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申居郧《西岩赘语》
01
有时候,作者辛辛苦苦地码字,结果有个人明显地没看完全文,就马上跑到评论底下来了一句,“看不下去了,写得都是些什么?”,要不然就是各种观点攻击,可是明明文中已经很着重或详细地解释过了,自己看不懂,还得抱怨作者太高冷,“竟然不回复,差评!”
在我看来,作者与读者应该是互相分享的关系,前者分享经验故事,后者谈谈感悟想法,本可以共同进步。偏偏有些人花费了时间反反复复地就是给差评,不知除了宣泄和刺痛挨批者的眼球之外,其是否能得到有些营养的价值体会?
可以想象灯光下的每个夜晚,多少伏案写作的身影。每写一篇文章,弃用的段落比留下的还多出好几倍,外加各种翻书上网查资料。有些才华横溢,名字就是阅读量;有些还在成长,文笔不够成熟,逻辑有硬伤。但所有作者都值得尊重,你当然可以举着手术刀层层剖析,但别还没认真查看,就直接宣布无法抢救。你的每句差评都有可能造成作者心上的疤痕,尤其对于那些认真而又需要鼓励的一群人。
02
发现一个蛮有意思的现象,凡是把别人的文章批得一无是处的人,自己却是很少敲文的。很多次,我点进去那些也不多说道理,直接就是“差劲”“垃圾”“完全看不懂”这类评语的人的头像,结果发现:0个字,0粉丝,0喜欢。
这就好像在公共汽车上,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对前排的各种指指点点,说三道四,怎么不用这些时间想想自己为什么至今还在别人身后?为什么不用这些时间好好充实积累?你无谓说话的时候喷出的每一个唾沫星子都是对生命的浪费。
确实,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思想,难免有人赞赏认同,有人批评质疑,也不能一昧因为某人没有写过多少有质量的文章就否决他给予评价的权利,或者认定其判断荒谬,言语不妥。
但是当你想要给别人的成果举红牌,先得自己有资本有底气,要有理有据。一知半解好比冒出的冰冷的气泡,一戳就爆;强词夺理,则无异于故意找茬,只能引人嘲弄。别让自己的无知红肿发炎,最终腐烂。
03
朋友闫子曾给我讲过一件让她哭笑不得的事:她那篇文章的题目是《丑女孩得不到爱》,其实中心思想是说女孩子不能太邋遢,应该学会打扮,注意言行举止。不想,平台的读者也不知道有没有看完全文,就在评论里来了一句,“作者肯定长得很丑,所以没人爱。”闫子的男朋友看到了,很霸气地回复:“肯定长得比你好看,我很爱她!”
这种不是以文章内容质量议论,而转为无端的猜测和差评透出的只有一股文化寒酸的味道。不只不尊重作者的人格,也绊倒在了自己尊严的前面。虚拟世界里,谁都不知你是谁,但你应该知道自己是谁,尊重自己敲下的每一个字,对得起自己的姓名。谁自尊,谁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再者,法国认知心理学学者 Jean-Cottraux 曾指出:“积极的完美主义者会鼓励别人不断进步,而消极的完美主义者则不断对别人提出批评。后者总看不到事物好的方面。在他们对完美的强迫苛求中,任何事物都是有缺陷的。在使“挨批者”产生负罪感时,他们也使自己陷于永远的不满足状态。”
总是吹毛求疵,或者永远看不到别人优点的人不只扰乱作者情绪的罗盘,消极的、钻牛角尖的扭曲的思想方式也不利于常态生活,在现实的人际交往反复地摆出挑剔反驳之类故作聪明的姿态,绝不会受人欢迎喜欢与欣赏。每个人都有需要肯定的时候,不要因自己曾经的所言而致使无人愿意为你的成绩鼓掌。
每一个作者都是渴望交流的,都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看看他们的评论,以期写得更好。但有时候我会看到,一些作者与读者往来几个回合,一个说怎么好,一个说怎么差,却都没能说出个所以然,实属无用功。
对于作者,倾听建设性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没必要因为一些无营养的差评而急得跺脚。最有利的反击该是写出更漂亮的文章,得到更多的点赞。
而对于读者,大概所有的作者都要求不多:麻烦认真看完全文,再表达您的观点。好评谢谢,差评有理必改,无理则恳请绕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