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老的乡土中国有名,趁便宜买下,没两天读完,书不厚,确是有志之士的真知。之前曾看过相关的公开课,讲中国传统社会的心理与行为,从社会结构、文化根源说起,当时有如开了一扇门,对自觉的行为有了新的认识。费老的乡土中国大概是源头之一。
乡土中国分析了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并与现代社会作对比,道出了中国社会最为深刻的社会特性,即使当前社会,亦能深深感受到来自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化的冲突。结合乡土中国,对中国传统社会做以下总结:
- 泥土情结。长时间的农耕文明是中国人对土地有深厚的感情,土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重视土地尤见于一些城郊的无用土地被周围居民利用起来种菜等。土地不能移动,一直农民“生于斯,长于斯”,安土重迁的观念植根于中国人的记忆中。不喜迁移,反之则喜安稳,追求一成不变的生活和工作,由对土地的依赖换而当今社会对房产的依赖,有房意味的安稳,同时,公务员式的稳定的工作受到热捧。
- 礼治传统。乡土中国道出中国社会为礼治而非人治,儒家说克己复礼大概如是。不同于法治,礼求于习惯,诉于教化,在潜移默化中在人内心建立行为标准。这表现了中国古人治世的智慧,滥于赏罚,大概心有不服,唯有自身的价值标准,坚如磐石,在无人处亦自觉而为。由礼而来的长老权利,作为宣扬道德标准的监护人。在缓慢变化的社会中礼治起的作用是牢固的稳定的。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传统观念不能适应过来,以至冲突矛盾。
- 以血缘关系构建社会关系。以家构建社会的功能单位,家族,氏族观念深刻。血缘不能选择,由礼治而来的一整套道德标准不能选择,唯有接收,这就是教化的过程。在家庭观念浓郁的社会氛围下,孝被提到极高的地位,“以孝治天下”,爱情这种多变,激荡的情愫被搁置,门当户对,父母指定婚约都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缺乏人员流动,以熟人建立社会关系,人情关系唯有突出。
- 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推己及人,由内而外的人际关系,远则疏,近而亲。由于圈层边界模糊,公私观念模糊,以至投入现代生人社会时缺乏公德。中国人缺乏博爱的观念,差序格局表明中国不会产生像西方基督教这样人人平等,泛爱的宗教。
乡土中国中涵盖内容比较广,有文字语言的起源、传统男女观念,社会结构等,传统社会是个有机整体,牵涉到的方方面面,文化、道德、语言、制度,甚至惊讶的发现,这方方面面和谐融合像完美的工艺品,这是中国古人追求的一种状态,长治稳定。现代化对传统的冲击,现在正值当下。乡土中国最后提到了社会自觉自主变革的观念,由凭借无形的手,无为而治,到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创造更美好的家园,孰对孰错,终无定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