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中庸的第42小节,诚者自成也,而道[dào]自道[dǎo]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zhì]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诚者自成也”,诚是一个人自我完善的基础。
“而道[dào]自道[dǎo]也”,中庸之道是引导自己的准则。这里的第2个“道”字,通引导的导。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贯穿一切事物的始终,没有诚就没有万物,所以君子达到诚最为宝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诚并不是只达到自我完善就够了,还要用来成就万事万物。
“成己,仁也;成物,知[zhì]也”,达到自我完善,是仁德的体现;成就万事万物,是智慧的表现。这里知识的知同智慧的智。
“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诚是与生俱来的品德,是将外物与自身合二为一的准则,所以随时加以运用,都是合适的。
以上是这段原文文字层面的意思,现在我们再来走入他的内涵,“诚者自成也,而道[dào]自道[dǎo]也”,用阳明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诚是实理,只是一个良知。也就是遵循自己的良知而做事,就是在靠近诚,但这份诚在心中看不见也摸不着,体现在外的则是中庸之道。这个道原本就存在,我们只是依循中庸之道来做事,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得以最大化。
我们内心的诚有几分,体现在待人接物上就有几分,因此中庸教会我们“不诚无物”。如果诚不够轻飘飘的做事,将一件事情做成的概率就很小,比如当一个人只是在口头上和别人说了一件事,而对方就满口答应,这时事情是很难做成的,因为双方的诚,真诚的诚这个层面都很低。
麦肯锡公司有一个著名的说法:一件事情要讲7遍,人们才能记住。口头说了一遍的工作,就希望别人能顺利的完成,本身就是不诚的体现。而对于接受工作的人来说,接下了的任务就保证完成,就如同道德经所言的:轻诺必寡信。没有慎重考虑,中途可能会遇到的挑战与风险就轻易做出了承诺,最后往往落得不被他人信任的下场,同样体现了一个人的不诚。
那么什么才是诚的样子呢?母亲是有答案的,因为母亲哪怕只有钱买几样菜,也可以想方设法做出各种佳肴给孩子吃,一般人往往要学习了专业的护理知识才能够照顾好孩子。而年轻的母亲面对刚刚出生的婴儿,却能在很短时间内就照顾好孩子,这就是母亲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诚的层面很高。因而总能把事情做成,所以中庸才说:君子诚之为贵。有了内心诚的品质,才有把事情做成的本事。
那么诚就是做好自己就够了吗?我们已经学习过:天下国家有九经。要想成就一番事业,终究是要走入天地间来链接更多的人,所以中庸打开了这样一扇通往更高层面成功的大门,“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所谓至诚之人,不仅止步于完善自己的人格,更能通过完成一件件他人不想做或做不成的事来成就更多的人。
“成己,仁也;成物,知[zhì]也”,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拥有了这样舍身取义的品质就可以被称为仁爱的人了。但我们还可以拥有一份智慧,做出更大的事业去成就更多的人,想要利益更多人,如果仅凭自己的双手,就算是散尽家财也是不够的。
对此中庸为我们指明了出路,“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诚是人与生俱来的品德,是将外物与自身合二为一的准则,所以随时加以运用都是合适的。
原来能走出自己,去帮助他人也拥有这样一份诚的品质,就是在利益他人。这样自身的修炼与外界的事物并构成了统一,提升自己心的层面,就更有能力去帮助他人建设心灵品质。围绕这个根本点来展开,怎样做都会是适宜的。
再次回顾今天的原文,诚者自成也,而道[dào]自道[dǎo]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zhì]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首先修炼自己诚的品质,以此成就他人建设心灵品质,我们的人生价值也得以成倍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