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3

说她总也不老,我觉得有两层意思,一是字面上说的,她的确很美,所以才会那么的受欢迎。

第二层意思,也是书里描写的,在尹公馆里,她和那些民国的遗老遗少们依旧活在昔日的风光里,沉迷在“只把杭州作汴州”的生活里。

看到他们在台北的生活,读者们不难想象,当年这群人在上海,那是怎样的灯红酒绿。即便他们当中很多叱咤风云的人到了台湾后成了普通的小角色,但只要回到了尹雪艳的场子,他们好像又能找回昔日的风光。

因此他们比以往更加需要尹雪艳,他们宁愿活在曾经的梦境,不愿回到现实的颓败和苍凉。后面十三个故事里的人物,也都分别经历了这个短暂的政权所经历的大事件:

《一把青》里的描述空战,个人认为是淞沪会战。

《梁父吟》中的辛亥革命。

《冬夜》里余钦磊曾经在五四运动中带头起义,火烧赵家楼。

《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里的湖南壮丁王雄。

《岁除》里赖鸣升曾经历的台儿庄战役。

最后一篇《国葬》中,秦副官回忆当年抗战胜利,还都南京时,陪长官到紫金山中山陵去谒陵…

整部小说里的人物形象非常丰满,他们囊括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级,有小商贩,仆人,有军官,有上层贵妇,也有风尘妓女,有穷困的知识分子,也有“外省人”中的后起之秀。

可以看出,这群“台北人”所追忆的都是大陆老家的过去,他们念念不忘的是乡愁,是“故国”。


虽然事实上,国民党的亡掉的只能叫做政权,但对于那些“台北人”来说,1949年大陆成立的那个新国家,已经不再属于他们,而他们再也回不到原来的“国”和“家”。即便他们仍是幸运的,因为相比于战死的亡魂,他们还是活着来到了台湾。但他们的精神从此成为了“游魂野鬼”,无所依附。小说里的这些人,与其说他们活在过去,不如说他们是被迫活在过去。因为只有活在过去,才能支撑他们面对现实的苍凉与内心的孤寂。这也是白先勇先生创作《台北人》的动力。

他出生于广西,抗战时他与家人到过重庆,上海和南京,1948年迁居香港,1952年移居台湾,后留学美国。正是在留美期间,他时常夜不能寐,总想起家,但又不能确定到底哪里才是家。我们回到开始讨论的书名,再看看他写的这些外省人,如果不叫他们作“台北人”,又该叫他们作什么呢?直到他们的下一代,仍然在找寻对身份的认同,这成为了“台北人”心中永远的症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浅析《台北人》在大陆的影响 七十年代末期,台湾文学终于真正进入大陆学者的研究视野之中。而提到台湾文学,就绕不开其上...
    瓜皮蛙蛙阅读 430评论 0 0
  • 偶然间看了台剧《一把青》,遂找来白先勇的著作《台北人》阅读,期间离愁别绪不断涌入心窝,让我这个从未离乡的人体味到了...
    Hly侯阅读 499评论 0 0
  • 乡愁,是永恒的话题,因为故乡不仅有山、有水、有草、有树,有牛羊、有鸡鸭,更有年迈的双亲,和,那个她。 因为种种原因...
    哒哒啊dada阅读 819评论 0 2
  • 渐变的面目拼图要我怎么拼? 我是疲乏了还是投降了? 不是不允许自己坠落, 我没有滴水不进的保护膜。 就是害怕变得面...
    闷热当乘凉阅读 4,363评论 0 13
  • 夜莺2517阅读 127,775评论 1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