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在《罗辑思维》节目中《大家都有拖延症》这期节目中说到:拖延症不是病,人自古以来就有拖延症,就是人类底层心理结构,之所以现在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是因为现在的工业结构确实加重了拖延症以及他的危害。
有三种原因:
1.从手段到目的的过程变得非常复杂,原始人的生活是,你当天打猎,当天晚上就能吃到,而现在,比如说练习写作,想要写的有些起色,最起码要坚持写三个月,三个月后稍稍有些起色,之后还要不断写下去,至于什么时候能够作为一个工具去赚钱,那还不得而知。人不能直接用自己的本能感受的到,所以酿造了拖延症。
2.现在很多事情都是强加的,不能拖,但是本能上是不愿意去做的,人都有这个心理机制。比如客户让你写个策划,工作到了年末写个年终总结,这些事情大家都不爱干,但是工作需要必须要写。而且即使是这个事人爱干,只要是感受到一点点强加的目的性他就倾向于躲避这个任务,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的爱好变成工作之后就变成痛苦了,这就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
3.现代社会因为大众传播,每个人都一脑子观念,都是电视报纸塞给我们的,我们脑子当中有很多关于正确的想象,其实拖延症很多都来自于那种不适当的想象。曾经我买了一副1000块,清明上河图的拼图,在买之前我想象我拼完这幅拼图牛逼哄哄的样子,就那一瞬间,虽然时间不长,但是一瞬间点亮了一个大画面,但是回家打开一看,几乎每张都一样,拼了半天都拼的我眼睛都花了,我想象中的场景和现实不相符,所以我就放弃了。人的本来是什么样的,和她想象当中是什么样的,在现代社会其实是差得很远的。
目的是想象出来的,目的是别人强加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相隔的很远,当一个人追求一个如此虚无缥缈的目标时,为什么不拖延呢?既然拖延症没法克服,那就采取迂回战术,化敌人——拖延症为己所用。
罗振宇在这里面提出了四种方法
1.想要化拖延症为自己所用?那就和自己玩一场心理游戏——结构性拖延法
当你拖延症犯了的时候,你会想方设法的不做这件事,你会想办法做些别的事情拖延,比如在浏览浏览微信朋友圈,上上网,淘淘宝,就为了拖延这件事,结果做了一大堆无意义的事情。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哲学教授约翰.佩里写的一本书《拖拉一点也无妨》,里面提到一种结构性拖延法,就是找来一堆有价值的事情,让他们之间互相拖延,你就算是东路不通,西路也通了,你毕竟做了一点有价值的事情,这就是结构性拖延法。
我写这篇书评的时候,就是为了拖延读一本600多页的《世说新语》、一本全文言的《聊斋志异》、做一套计算机的考试试题和几篇我已经想好主题写了个开头但是还未完成的影评。罗伯特.本奇利说“只要某件工作不是某人当时本该做的,不管工作量多大,他都能完成。”虽然为了拖延上面那些工作,我花了四个多小时写这篇分享,但我也做了一些有价值的事情。
2.把创造性的任务分解成机械性劳动去完成。拖延症最严重的群体就是那些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因为搞创作的人都有完美主义倾向,最明显的就是作家,那稿子一拖就不是以天计单位,甚至是以月,以年计单位,最受拖延症所累的就是那些催稿子的编辑。在我大学期间,系里组织古诗词背诵大赛,我知道只要我拿起书背一会儿,我注意力就不集中了,所以我就下定决心将所有的古诗抄10遍,临近比赛之前我就真将这些古诗背了下来。原来来我高中分享学英语经验的新东方老师就说,他有个学生为了练习英语听力,就将美剧《老友记》10季,听了5遍,之后不管是听力还是口语都特别厉害。
3.让种子飞一会儿
什么叫让种子飞一会儿呢?就是当你看到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会产生一些想法,虽然你没有写下来,但是已经事先接触了这个念头,你的头脑中会酝酿于此有关的事情。就像我第一次看《大家都有拖延症》是在去年,但是当初没有动笔,我脑子里一直都有关于拖延症这篇文章的构想,之后今天下午为了拖延其他事情我把这件事情完成了。
4.在群体中做任务。拖延症有一个共性,当你是一个人的任务时,你会拖延,而在群体的压力下,拖延症会解消,解消很大一部分。罗振宇说他一旦意识到自己拖延症犯了的时候就开会,大家一起集思广益,商量商量这个方案应该怎么做,而且在大家的监督下又不好意思表现得特别懒,工作起来就变得干脆利落。原来我写作是自己写,有的时候没灵感了就不写了,结果一天,甚至两三天才完成一篇文章,前一段时间我加入了微信写作小组,大家在群里打卡,分享自己的文章,看到大家都在群里积极分享自己的文章,有的文章还被大家赞赏,人人都有虚荣心,我自己写不出文章就有些面子挂不住,靠着这股虚荣心,逼自己尽快写完,尽快改,原来两三天就能写完的文章,现在半天就完成了,而且有的文章写得好,还会被赞赏,大大的满足了虚荣心。
结构性拖延法,把创造性的任务分解成机械性的劳动,让种子飞一会儿和一群人一起做事,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拖延症就变成了为我们所用的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