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指不讨论,不管是真是假。这样的话,称为“正真假语”,也可称为“正语”
如果有100个数相加,每个数都一样,可以用a*100这样的模式,但如果这100个数都不一样呢?
和尚反复念一句阿弥陀佛,念了一天,没有说别的话,我说和尚念了10万句阿弥陀佛。如果这10万句都不一样呢,该怎么说?
如果一个人干的坏事太多,怎么用一句话说清楚呢?
跟大家讨论一个问题,我们见过卖保险的人吧?
有时候,她会劝说你很长时间,但说的话每句都不一样,如何用一句话描述这件事。
在生活中,常常遇到被逼迫,劝说的情况,无视你多次拒绝那种,但每句话都不一样,该怎么用一句话,或两三句话描述呢?
那个在泰国被老公推下悬崖的女人说,最开始,这个男人跟她要微信号,被拒绝后,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同样的要求。那么,他说的每句话都一样吗?
有一个小伙子在饭馆吃饭,被邻桌骚扰,这个人让他给自己做儿子,这个小伙子说,被我拒绝后,却百般纠缠。
对事情的描述分两种方法,一种描述事情过程,一种描述事情性质。比如,上例的"百般纠缠"描述的是事情的性质,而不是事情的过程。如果说是过程,那么这个人是蛇精吗?比如,犯罪,勤劳,不负责任等都是描述事情的性质。
如果一个人对你说了10分钟的话,如实描述的话10分钟是不够的,你还要描述时间,地点,人物,故事背景,相关的知识背景,他的语气,神态,
当一个人干的坏事越多,干坏事的时间越长,就越难描述,这么说,没有问题吧,难分两种,一种是,能做到,只是太累了,时间长,费力多。一种是做到的可能性小,风险大。
完全做不到就说做不到,不能说是难。
在有文字的时代,可以把他的罪行写出来,搞得像一本书那么厚,但这适合"高等"的情况,一般的人际关系中,就没有这个必要了。
如果用一句话来说,可以说,他反复对我说:我要求你做什么什么。
但是,只有和尚念阿弥陀佛那样,才能说是"反复的说一句话"对吧。
所以,这不符合事实,但是,如果有人首先限制了你说话的句数或字数,你也只能这么说,我把这种情况称为"失真的表达",而这样的语言跟谎言有什么不同呢?
在我原来的语言概念里,说了100遍,应该像念阿弥陀佛那样,每句都一样。
但是,如果同一逼迫,每句话都不一样,但是"属于同一逼迫主题",我说,他反复对我说,让我请他吃饭,说了100遍。这是否符合事实呢?
失真的语言,与谎言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如果不这样说话,难道我要花20分钟时间描述别人10分钟做的事,如果我忍了别人3个月,他干坏事的时间加起来有12个小时,难道,我要花24个小时来描述吗?
如果说失真的语言是谎言,那么除了"说谎"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其实,我们都是说"别人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
如果你是江湖中人,你可以说黑话,但也只能对听懂的人说,所以,我只能在"别人的语言"中,遣词造句,而我表达的意思是具体的真实事件,而他听到的只是你的语言进入他的头脑后形成的想像。
如果,没有"水果"这个概念,我该如何用一个词来表达苹果3个,橘子2个,桃子5个呢?
假设我被限定不能用"水果"这个概念,只能用一句话表达,那么失真率最低的表达就是"桃子10个"。
一个人干的坏事,错事,有很多种,但并没有一个可以概括这个"多种"的概念。那么用其中一种的名称概括全部种类是否可以?
比如,李四干坏事a10次,坏事b15次,坏事c21次,我说李四干坏事a46次可以吗?可以的,但最好改成50次,太精确会让人笑话。
我称之为"以偏概全法",就是临时赋予其中一个种类的名词为全部种类的概括名词。
我收集了很多英语当中,实际意思与所谓的"字面意思"不同的例子。我称之为语义转换。
我们所受到的教育是,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有一个意思,而每一句具体的话,每一句具体的话中的同一个词也该是同样的意思。
正是这样的一种程序错误,使得小强在表达的时候陷入一个困境,就是在遣词造句试图如实表达的时候,会想要先确定"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常常陷入这样一个由"程序错误"导致的思维困境中,使我即使在超市购物的时候,头脑却在试图解答这道题:用什么话把这些天在工作中发生的事说清楚?如果我跟他斗争,然后我怎么如实正确的解释原因?
就像编程当中,一个变量有一个初始值,但这个初始值是可以改变的,而且,两个名字相同的变量也可以是两个变量。即使意思相同,所指☞也不一定相同,比如,你说的"爸爸",跟我说的"爸爸"就算同一个意思,所指也不同。
是否可以建立一个假说,语言并没有初始值,一切语言的初始值都是none,每一句具体的话的意思是在说的那一刻由说话人赋予的。
同时,你听到的每一句话的意思,也是你在听到的那一刻,你自己"猜测"并认定对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从某个层面来说,你听到的话的意思也是你自己赋予的。
那么,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是否赋予了相同的意思呢?
大多数时候,都是不可能的,你描述的是你的所见,所闻,所感。你描述的是事实,而他听到的却是"语言进入头脑后形成的想象",这就跟读小说是一样的。
在这样的前提下,说话的人其实是不能把自己的意思传递给听话的人。
也就是说,在某些时候,或被限定语言句数,或因为语言本身的局限性,而无法表达事实的情况下,你只能利用语言给对方一个想象。
那么,既然事实无法表达,或因为需要花费24小时来表达而放弃表达,或因为没有跟"想表达的意思"意义相同的语句,而不得不放弃表达。
那么,我还是要表达别人的恶行,否则,不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了吗?
如果说语言是有初始值的,那么就只能用"失真的语言"来表达。
失真的语言算不算谎言?这个问题最好是没有答案。
如果说语言没有初始值,是在我说话的那一刻赋予的。
别人听到的意思,跟我赋予的意思不同,这并不算是异常,就算异常也是"正常的异常"。
在某些时候,要么允许语言表达有"失真率",要么就做沉默的羔羊,要么就叨叨不休说上24小时吧,
你们见过生活中,有叨叨不休,努力把事实说清楚,并像猴子一样模仿对方语气和表情的人吗?真的有这样的人。
你并没有说谎,只是"失真率比较高",但这不是你的本意。
是否欺骗,取决于动机。
如果你存心欺骗,却因为搞错了,说出的话是符合事实的,那么这也一样是谎言。
在表达之前,先确定两件事:
1最多用几句话来表达这件事。
2在客观上,能否找到与意思对应的通用语言。
然后,出现的""失真率高""的情况,是正常的。
这里思路过程是,先试图用"真话"准确描述事情,如果句数字数太多,或不能找到表达意思的通用语言。那么就要考虑失真的语言。
语言分三种,真话,假话,正语。
正语就是不讨论是真话假话。
从理论上说,一切语义皆空,在抽象的层面上,所有的语言都没有意义,所有的概念都没有内涵,只有在具体的实例中,语言由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赋予意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正语就是真话“(整体表示法:)。
正语的全称是 正真假语。其本质特征就是不管它是真话还是假话。
而“非真话非假话并非正语本质特征,而是通常具有的特点,但有时候,也没有这样的特点。
“正”者,即是,不讨论,不判断。“正真正假”,“正善正恶”,“正利正害”等等。这是诸葛无量自己创作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