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今天这个章节叫《跟着感觉走,成为你自己》。文中提到卓越的人有一个内在的心理评价机制,普通的人有一个外在的心理评价机制。什么意思呢?就是普通人很多时候会从别人的评价中去寻找支撑,却忽略了自己内心的体验感觉,在做决定的时候很容易迷失在摇摆的理性当中,就是很多时候会屈服于外在的评价。文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女人发现丈夫有了外遇后跟丈夫离婚了。她深爱着丈夫,且一直以来都在努力做一个优秀顾家的妻子,没想到竟还是走到这个结果。离婚之后她觉得自己没有理由活下去了,感觉生活支柱已经完全崩塌掉,就选择了自杀,两次自杀失败后,她接受了心理咨询,并发现自己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她从小到大所得到的都是有条件的爱,比如她的父亲在她童年阶段到高中时期都只会她考到好成绩时才给予赞美和表扬,而一旦她考砸之后父样就会给出很多冷嘲热讽和辱骂。这样的成长经历让她形成了以外部评价为主的心理评价机制。而在这整个外在评价机制当中最有力的就是她的丈夫,当她的丈夫也离她而去时,她瞬间觉得整个世界都崩塌掉了,她觉得连最亲密的人都可以背叛自己,那这个世界上还有谁值得自己信赖呢?心理老师引导她去面对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面对死的力量,心理老师让她去感受死的痛苦与不适,让她知道死亡并不是一件那么快乐的事情。接着再问她感受生的力量,问她说,你就这么离开了,有没有觉得遗憾的一两件事?女人就说了两件事,一是因为想做一个好妻子,晚上从来没有超过10:30回家; 二是丈夫不喜欢吃海鲜,从来不吃海鲜,事实上她非常喜欢。老师当天晚上就带着她去实现了这两个心愿,她感受到了生的力量。接下来心理老师让她列出一份清单,把那些本可以实现却因为其他原因一直没有去完成的心愿罗列了出来,并尝试去完成。她就列了十个愿望并且在三个月内完成了这十个愿望。其实每个愿望都不难,但之前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去实现。当这些愿望都实现之后,她发现自己之前很担心一些事情并没有如期发生,一切都在往好的方面发展,这些经历让她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外在的心理评价系统,她就开始慢慢试着去做自己,不断去学习修正,听从内心的需求,尽量不去想我“应该这样做”,而坚持我“想这样做”,慢慢纠正扭曲的体验,远离外在的评价,努力的成为自己。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陷入这种困局,我们可以尝试三种方法,第一是远离人格面具,二是远离应该,三是不再迎合他人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