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散文有种抚慰人心魂的力量。
在这个越来越焦虑,走得越来越快的时代里,慢下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儿。而读散文就有这样的魅力,让读文的人渐渐停下来,开启一段文字的慢旅途。
手握这本张晓风老师的《到山中去》散文集,绿色系的封面给读者带来夏末初秋的一丝凉爽意与生命力。
这是一本精致的游记散文,书籍的整个排版很精美,每一页的设计都是巧思。配图是知名摄影师林帝浣的山水照片,为记录的字儿带去合理的空间想象。
本书的时间跨度从1963年到2015年,空间跨度遍布全球。晓风老师把这些故事一共分为三辑:
辑一“山中”,是作者的本土游记,记录着她的心路历程变化;
辑二“愁乡石”,是回忆里关于曾走过大半个中国的点滴,那些曾经留下过足迹的地方,都是心安的故乡;
辑三“交会”,是作者在国外关于一些景、一些人、一些事的所见所感。
中学时候开始学习写作,老师提到散文的一个特点:型散文不散。好的散文,如同留声机里的故事会,一字一句都是当时的场景;好的散文,也像夏日里傍晚的风,让烦躁的心情足以得到慰藉。
《到山中去》是拥有这种力量的书。辑一“山中”里“常常,我想起那座山”一篇中提到一个观点:风景是有性格的。作者提到,有些风景的存在几乎是专为了吓人,如大峡谷,它让你猝然发觉自己渺如微尘的身世。有些风景又令人惆怅,如小桥流水(也许还加上一株垂柳,以及模糊的鸡犬声),它让你发觉,本来该走得进去的世界,却不知为什么竟走不进去。有些风景极安全,它不猛触你,它不骚扰你,像罗马街头的喷泉,它只是风景,它只供你拍照。
原来,匆匆路过也好,专程相遇也好,我们所见的风景是有性格的。而在过去的那些年里,我好像都没有能够去感悟它们的性格,企盼后来的时间来得及,让我可以去看看那些性格迥异的风景们,和它们谈谈心。
而这只是书中多个触动我心的其中之一。多读有温度、长句的文章,在这个碎片化信息充斥的时代里,回归到语言本身的魅力里,语言不是匮乏的,丰富的文字可以用它本身的魅力,让阅读它的人直接感受到笔者的所思所感,甚至多年以后当相遇到某一场景时突然想起以往阅读的一句话,原来呀,我们早已在文字里相遇过了。
晓风老师感受到山里和瀑布的美时发出感叹:“人不到山里去,不到水里去,那真是活的冤枉了。”时世仓匆,到山中去吧,去享受风月一点的浪漫,去体会落花一别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