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离去了。
因前些日子与江南的公案尚且沸沸扬扬,总让我觉得这个九龄老人精神还矍铄的很,可这个死讯让我觉得有些茫然。
翻看朋友圈,铺天盖地的伤怀感慨,众人云:“世间已无金庸”。
的确如此,世间已无金庸。将我们的怅惘留在华山角下,杨过与小龙女飘然而去的秋意阑珊;将我们的憧憬始于川边雪谷,狄云与水笙患难重逢后的飞絮漫天。世间已无金庸,江湖中的人世情愁何人能解?
年少时读金庸,偶得一本全庸,翻开不禁哑然失笑,金庸岂是别人能冒充得了的?别说冒充,就是仿效,也断无可能;哪怕致意,也恐怕无从着笔。年少的我,对金庸,只有心灵澄澈的痴迷,只有情致无限的浮想。
年少时的记忆,大都已在岁月中褪色。但我还依然清晰的记得,每次放下金庸小说后的思绪起伏,或在夏日的午后,或在温暖的灯前,甚至合上书推开窗子,那一缕迎面袭来的微风,都在心底清晰可见,历久弥新。
金庸笔下的人物真实吗?我没仔细想过。那些鲜活的人物,虽坦荡单纯,却令我倾慕赞赏,如令狐冲,他酒到酣处,会热泪高歌;如杨过,他情之所至,即纵身深谷。金庸叙事的笔法高明吗?他的作品大都平铺直叙,语言也多半简洁直白,没有隐喻也绝少堆砌,但在字里行间,处处都有真意流露,譬若情深不能自已而泪珠夺眶而出的郭襄,又如峭立船头怔怔地望着心上人直至淹没在夜色无边里的小昭。斯人斯景,每每触动我的心弦,真的令我许久不能释怀。
金庸的最后一本小说,在1972年完成发表,当时我尚未出生。他笔下的武侠世界却是在我的成长里鲜活了那么多年,恐怕还要一直鲜活下去。金庸的小说,于我不仅是看过,想过,哭过,笑过,更是我生命无法割舍的一部分,这份情感让我觉得,即使是真心的赞誉也未免唐突,因我无法想象,当初没有金庸小说的我,现在生命所呈现的样子。
金庸先生离去了,但他的作品犹在,依然是那种奔放不羁的存在,每每以甘冽的清泉涤荡现实的困顿污浊,唤醒世人心灵深处的真纯至美。我想,虽死犹生,这就是所谓的不朽了吧,可总归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先生的离世,恰如一颗耀眼的流星在人类文明的夜空中凛然划过。
世事如梭,岁月的尘霾将往事的片段无声无息地淹没,以至于都不及回想。此时此刻,我却回到了那云淡风轻的日子。一个懵懂单纯的少年,被枯燥的学习搞的心烦意乱,不经意地翻开一本小说,随着书页翻转渐渐心潮涌动。那一刻的他,仿若窥见了自己灵魂深处的浩渺星空。
依稀往梦似曾见,心内波澜现。
于2018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