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来源于平淡的生活》
我们总是希望生活要有波澜,要有起伏。
我们总认为生活五彩斑斓,才是幸福。
为此过着忙碌而快节奏的生活,身心疲惫不堪。
到最后才懂得,生活不会事事如意,简简单单的日子才是最该珍惜的。
平平淡淡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
一、做人还是平常点好
我们一边丧着,又一边燃着的马不停蹄。走着走着,时常忘了自己。
有一天,突然停下回望,看到一个人,在“正确”的年纪娶了“合适”的女人,干着“稳定”的工作,过着“美满”的生活,咦,怎么是自己?我的笑容怎么那么客套?肢体怎么如此僵硬?噢,原来我的心在这里,不在那个自己的身体里。那个我,走了一条“约定俗成”的路。
我接受命运,但我怀疑生活,我不想活成别人,我只想在离世时,成为了全世界唯一的自己。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
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
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生的终止不过一场死亡,死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
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检验一个人的标准,就是看他把时间放在了哪儿。别自欺欺人;当生命走到尽头,只有时间不会撒谎。
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
人老了也是人,是人就得干净些。人要是累得整天没力气,就不会去乱想了。
人都是一样的,手伸进别人口袋里掏钱时那个眉开眼笑,轮到自己给钱了一个个都跟哭丧一样。
人死像熟透的梨,离树而落,梨者,离也。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被命运碾压过,才懂时间的慈悲。凭什么让我放着好端端的日子不过,去想光宗耀祖这些累人的事。
在盖棺定论之前,我们谁也不知道在前面的时间里等待我们的是什么。
二、坚持阅读,受益无穷
在人们日益以触屏浏览取代苦读攻读的今天,我们还有没有深度的与认真的阅读呢?
仅仅浏览,是视觉与听觉的瞬间刺激,容易停留在相对浅薄破碎的层面上。
在急于求成的社会氛围中,已经出现了一批万事通、万事晓、不查核、不分辨、不概括、不回溯、无推敲斟酌、绝无任何解析能力,更无创意的平面信息性能人了。
这样的能人有的还一身戾气,出口成脏。他们的出现,对于中华民族“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深处意气平”的传统,是一个灾难。
更多的人以为只要有手机,就能知道哪个官员出了丑,哪个名人的家庭成员犯了事,还有哪样食品吃死了人。
当然也知道了哪个鸟叔成了世界第一的舞蹈明星,还有哪个五岁的孩子出版了他或她的第一本诗集。
现在我们这种人也太多了,他看,他听,他传,但是他不思索。
甚至越来越多的人没有认真读过、只不过是看了一眼视听节目,觉得一般乃至乏味,便大大败坏了对于经典作品的观感与胃口。
引用孔子的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学而不思,你的水平和网虫、网瘾的人一样,你知道的事非常多,但是你没有头脑。思而不学是什么呢?思而不学,您没那么多知识,整天在那儿胡思乱想。
不由得害怕技术发达的结果,会使人白痴化,为什么呢?
因为科技的发展会削弱人原来的能力。
读书最大的乐趣是什么呢?
就是在书中发现了生活,发现了自己过去不理解的生活。
那生活中最快乐的又是什么呢?
是在生活中发现了书,某一个处境、某处风景、某一种感受,你觉得这完全应该上书,或者觉得真跟书里面所体会到的,阅读时的感觉完全一样,这是最快乐的事情。
书与生活,可以互证,可以互补,可以互见。
我们必须承认,书永远不会像生活那么丰富、那么直观、那么生动、那么微妙。但是书有书的特点,有些内容是生活里头不能完全得到的。
原因在哪儿呢?
书主要是靠语言和文字来表现,来成立的。书是把生活符号化了,符号化的结果,就是把人的思维加在里边,书是表达人的思维能力的。
书与生活的关系在哪里呢?
(1)书有经典性。
有些书有一种生活所没有的高大上的性质,甚至于还有一种神性。书代表了前人的智慧、经验、认识,只有读这些书才能够掌握经典,才能够获得经典。
(2)书有条理性。
日常生活给了人感受,今天认识皎洁了,明天认识明亮了,后天认识鲜艳了,大后天认识香喷喷了,可生活里这些经验都是乱七八糟的。只有经过符号的梳理,经过语言和文字的梳理,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才开始有条理,这种条理性是日常生活给不了的。
因为有了条理性,就有了清明性,什么事儿说得更清楚了。有时候甚至是在配偶之间,配偶之间最怕的不是意见不一致,而是闹不清不一致在什么地方,有时候想,要不你写出来哪三条让我干,我一看就明白了,就清明了。
(3)书有理想性。
什么叫理想?
就是希望有,暂时还没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每个人不光是爱自己的父母,见到别人的父母跟爱自己的父母一样去爱他,见到别人的孩子,跟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去照顾他,帮助他,这个社会有多好。
书里能表达很多高尚的理想,这些高尚的理想是生活里还没有完全得到的,这就是理想性。
(4)书有概括性。
因为人的语言和文字概括了很多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
幸福,高尚,崇高,献身,仁义,道德,方向,这些抽象的东西只有靠语言和文字来概括。
人看不到的,语言能达到;人听不到的,语言能达到;人摸不着的,语言也能达到。
语言就是人的思维,用人的思维来看世界,来理解世界;来看历史,来理解历史;来看生活,来理解生活。不读书,只是在生活当中,一个人再聪明也达不到。
书是不能够被替代的,一个人的经验不管多么丰富,没有书提高着,总结着,推动着,生活就永远达不到比较高的境界。
在今时今日,应该读什么类型的书呢?
主张读一点费点劲的书,读一点你还有点不太习惯的书,读一点需要你查查资料、请教他人、与师长朋友讨论切磋的书。
除了有趣的书,还要读一点严肃的书。除了爆料的书、奇迹的书、发泄的书,更需要读科学的书、逻辑的书、分析的书与有创新有艺术勇气的书。
除了顺流而下的书,还要读攀援而上、需要掂量掂量的书。除了熟悉的大白话的书,朗诵体讲座体的书,也还要读一点书院气息的书,古汉语的书,外文的书,大部头的书。
除了驾轻就熟的书以外,还要读一些过去读得少,因而不是读上十分钟就博得哈哈大笑或击节赞赏、而是一时半会儿找不准感觉的书。
获得信息越是便捷、舒适、海量化,越要认真读书,读费脑筋的书。用脑筋读书,而绝对不只是随大流、随趣味、得意于精通八卦,夸夸其谈,最后变成聪明、万事通型的白痴。
坚持阅读,受益无穷。在触屏时代,不要做网络的奴隶。
三、幸福是值得争取的
动物只要不患疾病,食物充足,就会快乐满足。
人也应该如此。
然而现实并非这样,至少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这样。
假如你是不幸的,你或许就会承认,自己在这一方面并不是个例外。
假如你是幸福的,请自问一下,你的朋友中有几个是幸福的。
当你对自己的朋友作了一番评论之后,你就应该学会察言观色之术,使自己更善于感受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人们的各种情绪。
布莱克说:我见过的一张张脸孔,斑斑懦弱,点点愁怨。
我们文明时代的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寻求一种没有战争的社会制度。
然而人类如此不幸,以至于相互杀戮比持久地享受生活的阳光显得更为诱人。
在这种情况下,再美好的制度也是难以实现的。
假如机器化大生产是为了增进那些有最大需要的人们的利益的,那么防止永久的贫困就是必要的。
但是如果连富人们都是不幸的,使所有的人变富又有什么意义呢?
诉诸棍棒的恐吓教育是不好的,但是如果施教者自己本就是这种热情的奴隶,他们就不可能施予其它形式的教育。
然而,在此时此地,在我们这个普遍怀旧的社会里,一个人如何去获得自身的幸福?
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一类人身上,他们没有遭受过外来的任何巨大的痛苦。假定他们有足够的收入,解决了温饱和起居问题;他们足够健康,有可能从事日常的各种活动。
我们不考虑那些巨大的灾变,如儿女尽亡、当众受辱等。这类事情确实值得讨论,而且确实重要;但它们属于与我们想说的是不同的另一类事情。
我们的目的在于、为现代文明国家里大多数人遭受的日常不幸提供医治的处方。
这类不幸使人不堪忍受,因为它没有任何明显的外在原因,它一旦到来,任何人都无法逃避。
这种不幸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世界的错误看法、错误的伦理观、错误的生活习惯所引起的。
其结果导致了对那些可能获得的事物的天然热情和追求欲望的丧失,而这些事物,乃是所有幸福——不管是人类的还是动物的——所最终依赖的东西。
这些事物的获得是在个人的能力范围之内的,我们因而提出这样一些转变方法,只要我们有一般的好运气,便能通过这些转变获得幸福。
很显然,不幸的心理上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它们都有某些共同点。
典型的不幸福的人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在青年时期被剥夺了一些正常的满足,于是便把这种满足看得比任何一种其他方面的满足更为重要,一生只朝着这一方面苦心寻求。
他们仅仅对成功、而不是对那些与此相关的活动本身,给予足够多的、不恰当的重视。
然而,在今天,另外一种现象发展得极为普遍。
一个人也许感到自己彻底失败了,以至于不再寻求任何形式的满足,只求消遣放松、陶然忘情。他因而成了“快乐”的爱好者。
也就是说,他减少自己的活力以便使生活变得更易忍受。
例如,酗酒就是一种暂时的自杀。它带来的幸福仅仅是一种消极的、暂时的忘却不幸的幸福。
自恋者和夸大狂相信幸福是可能的,虽然他们为了得到它采取了错误的方式。
但是,寻求精神麻醉的人,无论采取哪种方式,他都已失去了希望,只求默默无闻。
在这种情况下,要说服他的首要之点就是告诉他:幸福是值得争取的。
不幸的人,同失眠的人一样,总是对此表示自豪。也许他们的这种自豪与狐狸丢了尾巴时的感触是一样的。如果真是这样,医治的疗法便是向他们指出,怎样才能长出一条新的尾巴来。
如果人们看到了通向幸福的道路,就很少会有人再去存心选择不幸之路。
当然,并不否认这种人的存在,但这类人肯定为数不多,难成气候。
四、珍惜此刻的健康和爱
人就其整体存在而言,他们置身于一种恒久虚幻的情境之中;继续不断地生活于一种短暂的临时状态,直到最终走完其人生的旅途。
因此,我们既不应该让未来牵挂而思绪不宁、焦虑企盼;也不应该沉溺于对往事的追悔惋惜,而应该牢牢记住:唯有现在才是实在的、确定的;未来总是无一例外地使我们的希望落空;过去也常与我们曾经预料的相去甚远。
无论是未来还是过去都不及我们所想像的。
同样的物体,由于间距,在肉眼看来要小一些,但思想则可以把它想像得很大。
只有现在是真实可行的。它是唯一富有现实性的时刻,正是在这绝无仅有的时刻,我们的生存才是真实的。
因此,我们应当永远为此而充满欢乐,给它以应有的欢迎,并尽情享受这每一时刻。
倘若我们对过去希望的落空愁眉不展,而对未来的前景焦躁不安,我们将无法做到这一点。
拒斥当下的幸福时刻,或由于为陈年往事懊恼及对未来忧心忡忡,而妨碍了眼前的幸福,均属愚蠢之至。
当然,人一生中总有深谋远虑和抱憾终身的时候。
但是,往事一旦成为历史,为缓和我们的情绪,我们就应该想想,逝者如斯,而向它道声再见。必须克服心灵对过去发生之事的悲伤,而保持心情愉快。
至于未来,我们只能认为它超乎人力,唯有神知之。
至于现在,则让我们愉快地度过每一天,我们的全部生命仿佛就在这每一天中:
让我们尽可能愉快地迎接它,这是我们唯一真实的时刻。
只有那些必然在某个不确定的时刻降临于我们的不幸才会侵扰我们,然而,能够对此作出完满说明的又寥若晨星。
因为不幸或灾难有两种类型:
或者仅仅是一种可能,哪怕是极大的可能;
或者是不可避免的。
即使是那些必不可免的灾难,其发生的具体时间也是不确定的。
所以,如果我们并不因为对灾难,其中,有的本身就是不确定的,有的将在某个时刻发生的恐惧而放弃生活中的全部乐趣,我们就应该或者把它们看作绝无可能发生的灾难,或者把它们看作不会很快发生的灾难。
于是,一个人心灵的宁静越是不为恐惧所侵扰,就越是可能为欲望和期待所骚动。
一个人唯有当他抛弃一切虚伪自负并且求之于非文饰的、赤裸裸的存在时,方可达到心灵的宁静,而这种心灵的宁静正是人类幸福的根基。
心灵的宁静。那是任何片刻享乐的本质;并且,人生之乐稍纵即逝,须抓紧当下的分秒片刻。
我们应当不断地记起:今日仅有一次且一去不返。我们总以为明日会再来;但是,接着而至的明日已是新的一日,并且,它也是一去不复返的。
我们常常忘记每一天都是一个整体,因此也是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个部分,而是习惯于将生命看作恰似一束观念或名称,这些观念或名称是无法体验的,倘若如此,包容个体于自身之中的生命便遭到了破坏。
在那些幸福而充满生气的美好日子里,我们应当尽情地欣赏和享受;即使在悲苦忧愁的时候,我们也应当回想那过去的寸寸光阴,在我们的记忆中,它们似乎远离痛苦与哀伤,是那样地令人妒羡。往昔犹如失却的伊甸园,只有在此时,我们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它们是我们的朋友。
然而,我们欢度幸福时刻却不珍惜它,只是当灾难逼近我们时才希望它们归来。无数欢快和愉悦的时光都消磨在无聊的事务之中;我们常常因种种不愉快的琐事而错过这些愉快的时刻,一旦不幸降临,却又为之徒然空叹。
那些当下时刻,即使它们绝非平凡普通,往往被漫不经心地打发过去,甚至急不可耐地置于一旁,而它们正是我们应当引以为自豪的时刻。
人们从未想到流逝的时光正不断地使当下变为过去。在那里,记忆使之理想化并闪烁着永恒的光芒。后来,尤其是当我们处于窘境之时,面纱才被揭去,而我们则为之抱憾终身。
生命中的许多繁华,不过似海市蜃楼般幻影,人生中的诸多追求,也只如空中阁楼般缥缈。
与其穷尽一生追求那些得不到的东西,不如珍惜身边的人,走好脚下的路。
岁月的风吹过时,才发现原来在意的人和事,不过是途经岁月的无痕旧梦。一个转身,岁月而逝,光阴也成了故事。
最长久的幸福,从来不是来自浮华与喧嚣,而是能于平淡的生活中窥见美好;最伟大的成就,从来不是来自浮躁与自满,而是能于不断的努力中获得成长。
幸福的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有拥有一颗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心,以最好的姿态,方能活出自我的精彩。
丁俊贵
2024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