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权的标志-“十二章”服饰纹样

    十二章纹样,在周代以前都是绘在服装上的,到了周代,因为当时的旌旗上已经使用了日月星的图案,因而服饰上就不好再用,变成了“九章”,后世又恢复为“十二章”。因为“十二章”纹样在思想意识上具有巩固统治阶级皇权的功能,所以被后世历代王朝所采用,一直保留到清代。“十二章”纹样可以说是传统帝王服饰的精华所在。

    “垂裳而天下治”,从西周初年开始,帝王和各级官员的服饰就与政治、道德联系在了一起。帝王礼服上的花纹共有12种,是以天地川为代表的“十二章”纹样,是中国儒家学派服饰理论的核心。包括了日、月、星辰、山、火、宗彝、粉米、龙、华虫、藻、黼、黻1,几乎囊括了天地之间的一切有代表性的事物。


日月星辰,除了取它们照耀大地,带来光明之意外,更重要的是,古代的人们认为日月和星辰在宇宙中有着主宰一切的意义。日一般是绘在上衣的左肩上,而月则是在右肩,两者合起来 就是“肩挑日月”的意思,显得非常霸气,星辰都是绘在日和月的下面。

山·华虫

山是绘在上衣上的,由于山川显得稳重,用在衣服上有隐喻江山永固的用意。华虫实际上并不是虫,而是禽类,俗称雉鸡、羽毛华美,寓意王者有文采,即有文章之徳。雉鸡高洁,通常被绣在上衣的肩部到袖子的外侧地方,在古人眼中是一种祥瑞,又是神灵的象征,具有神秘性,故“十二章”取其随机应变之意。

火·宗彝

火,既有光明的意思,也有旺盛向上的的吉利含义。宗彝一方面认为其是祭祀用的礼器,后来在礼器上面绘上一只虎、一只长尾猿,前者象征凶猛,后者表示聪明、聪慧;另一方面则认为表达了一种忠孝之意。

藻·粉米

藻,是绣在下裳上的,藻在民间往往被用来借喻华丽的装饰,也有洁净之意。粉米是吃的,主要提醒帝王要注意滋养众生,注意惜福养民。

龙·黼·黻

龙,只龙性,体现帝王高贵。黼实际上就是斧头,在章服上用斧头,增加礼服的庄严稳重,提醒帝王“当断则断”。而与黼相似的是黻是一种对成的图案,有明辨是非的含义。

这些花纹使用很有讲究,只有天子可以全部用,以下各级只能使用龙以下的8种纹样,级别不同,使用纹样不同,充分体现了古代社会的身份等级制度。周朝的冕服有6种之多,用处和纹样不相同。

大裘(qiu)冕:上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6章纹;下裳-藻、火、粉米、宗    彝、黼、黻6章纹

衮(gun)冕:上衣-山、龙、华虫、火、宗彝5章纹 ;下裳-藻、粉米、黼、黻4章纹

鷩(bi)冕:  上衣-华虫、火、宗彝3章纹;下裳-藻、粉米、黼、黻4章纹

毳(cui)冕:  上衣-宗彝、藻、粉米3章纹;下裳-黼、黻2章纹

希冕:上衣-粉米1章纹;下裳-黼、黻2章纹

“十二章”纹样的题材,不是奴隶社会才有的,在中国原始彩陶文化中,日纹、星纹。日月山组合纹、火纹、粮食纹、鸟纹、蟠龙纹、弓形纹、斧纹、水藻纹等都出现过。只是到了奴隶社会,由于奴隶主阶级具有绝对的支配权,导致“十二章”纹样题材被统治阶级所垄断,成为象征统治权威的标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文/金羲和 图/来自网络 大明的皇帝,每天早上醒来大概都要想两个问题:1 今天是睡个懒觉呢,还是爬起来去上班?2今...
    我是猫不睡阅读 5,030评论 0 3
  • 从古至今,人类的生活就离不开衣食住行这四方面,穿衣吃饭,人伦物理,生活的主要构成,活着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衣又习...
    洛霞齐飞阅读 5,075评论 0 2
  • 听课笔记 李雪《你有多执着去改变别人》 隐蔽的改造欲望:我怎么做就能改变老公对我的态度? 孩子对于改造的能量最为敏...
    玲萍阅读 1,397评论 0 0
  • 题意:给出一个数n,将其拆分为若干个互不相等的数字的和,要求这些数字的乘积最大。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任何一个数字,只...
    yuanxiaolan阅读 6,815评论 0 0
  • 希望你能带我走出去
    云琦琦阅读 1,15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