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依恋到互为主体性
对互为主体的觉知,在这个不断延展的辅导课程中,第一课通常是跟一个依恋对象一起进行的,这个依恋对象的出现和参与,对儿童的生存是必需的……——卡伦·里昂——鲁思。
1、先天的互为主体性
婴儿研究表明,互为主体性的最初形式从出生之时实际上就已经存在,像是互为主体性的程序已经在我们身上预先就设定好了——即在神经系统中“硬连接”已经就绪(镜像神经元的发现是这个议题的关键部分。)
事实上,特别年幼的婴儿也能发现,他们从其他人脸上看到的以及他们在自己脸上感觉到的,二者之间有呼应,并且他们保持着对这种呼应的心理表征。这种有益的跨通道的匹配,表明了人在与自我和与他人之间的相互连接性上,以及感觉到“我像你一样”这方面,都具有非凡的早期能力。通过模仿和对这种呼应的知觉,婴儿从他人身上发现了自己的模样。
联想到今天的咨询,我看依恋的书上写了一段:婴儿强烈的偏爱随机而变的反应,而且他们能够识别这些反应的能力,使这些共同的行为进行互相调节成为可能。婴儿与看护者发展出的非言语的“雏形对话”。我们生而相信我们的心智存在于他人。我们转向他人,去了解我们的心智是什么,去发现事物的意义。感受到颖杰老师和来访的互动像是随机而变,去互动这种互为主体性的关系。
分享注意焦点是互为主体的练习的主要特质之一。还有其他两个,分别是分享意图,以及分享感受状态,分享感受状态可能是最重要的。
我不得不说,这三个互为主体的练习:分享注意焦点、分享意图和分享感受状态,我都有着深刻的体验,甚至分享感受状态,我一直在这方面跟母亲探讨了许多,但一直都在母亲消融在她自己的存在里。从某种意义来说,成长的悲哀不是父母不懂得教育孩子,而是很多父母没有自我。
通过模仿和对这种呼应的知觉,婴儿从他人身上发现了自己的模样。
为了表达自己能分享婴儿的体验,母亲必须对婴儿情绪上的表达行为给出一个“跨通道”的反应。
具有沟通作用的行为,其时机、强度以及形式都属于非言语的维度,通过这些非言语的交流,调谐之意得以表达。
互为主体:两个心智的交接。
从这个角度而言,互为主体的关系是塑造主观体验的重要情境。就如同STERN所说:“两个心智创造了互为主体性。但是同样地,互为主体性也塑造了两个心智。重心从心灵内在转向为互为主体”。
2、依恋、心智化和互为主体性
依恋系统平衡了我们两种相互有关的需求:一个是有身体亲近带来的安全感的需求,另一个是通过探索而可能实现的学习需求。
互为主体的系统则说我们了解他人、也要被人了解的需求所驱动。
如果依恋的存在是为了促进安全感,那么互为主体性的存在也是为了提升心理亲密感和归属感的体验。
心智化,是一个过程,让我们理解自己的体验和他人的体验,并为这些体验赋予意义。
互为主体的联系,多指在我们自己和他人之间取得共鸣、一致,并且能够“分享心灵中的景象”,而不在于理解和赋予意义。
3、互为主体性作为发展的成果
精神分析家Jessica Benjamin指出,从完整意义上说,互为主体性不仅取决于呼应也取决于差异,不仅取决于相互调节还取决于相互认知。
她提出互为主体的能力是不但进化、永远无法发展到极致的,在极致时,两个主体——两个分别独立又旗鼓相当的中心,既能主动发起,又能体验——能够相遇。
套用马丁布伯有关“人与人之间”对话哲学的术语,互为主体的联系创造了“我——你”关系,这种关系的标志是相互性、对话和以他人自己的方式体验他人的能力。
相反的,在心灵内部进行联系则把我们限定在“我——它”的关系中,在这种关系里,相互性是缺失的,强制取代了协商,预先存在的体验类别主导者我们对其他人的体验。
这两种关系的区别是“主体——主体”与“主体——客体”,这两种关系都是必需的,而且自相矛盾的是,每一种关系都使得另一种关系成为可能。
这个悖论的解决方案是:当他人被当做客体来对待时,你会发现他人是个主体。
这是不是意味着当把他人当做客体对待时,正在发展心智化?
福纳吉认为,当我们心智化时,我们对他人的反应不是将他人当做客体,而是当做人。
4、作为心理治疗理论的互为主体性
互为主体性是一个总体的名词,指在处于关系中的两个人,在意识和无意识主体性上的交互影响。
互为主体性理论,带来了临床领域的范式转变,它赋予我们新的工具,针对那些“不能言语的”体验而工作,而依恋研究认为这种体验是最重要的。这个范式转变的核心,是摈弃了治疗师作为客观观察者的匿名性这一理想境界。
在这个范式中,我们认识到自己无法避免的要参与到活现中买这些活现反映出患者和治疗师之间的相互锁定的脆弱性——一级箱这些潜在的障碍转变为治疗机会的挑战。
5、治疗关系中的依恋和互为主体性
心理治疗是通过产生一个安全依恋的关系而“起作用”的,患者在这样的关系中能够发展出心智化和情感调节的能力。患者能从他人的了解自己的过程逐渐了解自己。
在这种共同创造的互为主体的关系的情景中,内隐的和非言语的沟通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们能够去认识患者,同时允许患者重新造访自己未完成的发展性任务。同样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构建出治疗性的关系,让这个关系发挥保温箱的功能,去孵化患者那些或多或少未能发展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让他们可以自由地感受、思考。以及自由地去爱。
正如温尼科特所说:“成熟过程的特点是被驱力推向整合——‘整合-存在-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