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汪伦靠一次打赏,换来千古留名。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读这首诗,突然感觉特别好,特别羡慕汪伦。我们奋斗一辈子,也不能永垂不朽,那个汪伦——一个普通人,因为一首诗居然就永垂不朽了。
李白的绝句有很大的特点,他一层一层地向前推进,很少像杜甫的绝句那样,是用平行的结构。
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杜甫的绝句,通常四句在结构上都是对称的。
而李白的绝句,往往后一句或后一联,是前一句或前一联的推进或引申,把你的想象带向远方。
(二)这是李白比较通俗的一首诗。
赠汪伦这首诗比较通俗,但也不能完全说是打油诗。毕竟这首诗背后的故事是很有名的。
桃花潭豪士汪伦邀请李白的信云:“此地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李白欣然应邀,却不见桃花酒店,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指十里处有桃花渡,万家酒店,是说潭边有姓万的酒肆”。李白听罢,大笑不已。主人盛情款待,客人开情畅饮。李白甚感汪伦的诚意,临别作《赠汪伦》诗一首:“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单单从诗来看,确实,这首诗远不及李白其它诗的水平。唯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二人感情深厚,十分朴实,但也颇具有李白的豪情。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这首诗确实一般,但贵在通俗自然,且算别有风味吧。
(三)故事背景汪伦是个豪士,做过县太爷。
诗中所提到的桃花潭,位于安徽泾县,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景色如画。
诗中所提到汪伦,曾任过泾县县令,是一位洒脱之士。
据说,汪伦在泾县县令任满后,厌倦官场,寄情山水,举家迁到泾县,在桃花潭边“随山起馆宇,凿石营池台”,盖起一幢青石别墅。
汪伦比李白小21岁。公元755年,33岁的汪伦写信邀请54岁的李白到桃花潭做客,信中夸张式描写了泾县桃花潭的美景,“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你看有酒有花,热闹非凡,还不快过来游玩。当时李白正处于困窘之中,得到此信后,大喜过望,邀起一干朋友,欣然乘船前往。
到桃花潭后,哪有什么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不过是一个万老板开的小酒店,一汪离县城十里的桃花潭水而已。美景虽不及信中所言,但万老板的酒清香,桃花潭的水清澈,李白并没有失望。
汪伦在万老板的小酒店“捶靡列珍羞”,热情款待李白,两人一起谈诗论酒,“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沿桃花潭流连多日,观看潭边“数枝石榴发,一丈荷花开”的美景,寻找那种“恨不当此时,相过醉金罍”的感觉,成忘年之交。
(四)第一种理解,李白玩的梗。
如果单看《赠汪伦》这首诗而不知道背后的故事是没法真正理解这首诗有多有趣且优秀。
这首诗只看表面意思真的简单直白,乍一看感觉没什么内涵,就是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下两人的友情。但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这首诗背后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让这首简单的诗变得不简单。
那问题就来了,这个故事和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关系吗?难道还能让一首简单直白的诗变得有内涵?
是的,就是这样。诗还是原来的诗,但内涵就不是原来的诗了。
诗的后两句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表面上完全不特别,但实际上这句诗的描述上有一个错误——桃花潭实际上非常浅,估计还不到一米深。
这就是这首诗真正厉害的地方,为什么李白要说桃花潭水深千尺?
这是在讽刺汪伦吗?不,这是在玩梗。“桃花潭水深千尺”是在呼应汪伦口中的“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不了解内情的外人读这诗是没法读出诗中巧妙设计的,但汪伦读这首《赠汪伦》就会秒懂并且会心一笑,
李白这小子是在玩梗。
(五)第二种理解汪伦在和李白闹矛盾。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个偶像,汪伦也不例外。
汪伦是个诗人,他的偶像也是个诗人。不过区别在于,汪伦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诗人,而他的偶像,是已经成名已久响彻天下的大诗人李白。
偶像的身影是遥远的,但追星的力量是强大的。今有粉丝为偶像成立希望小学,古有汪伦为偶像开发桃花潭休闲度假山庄。
从《赠汪伦》的后两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他俩关系好的不得了,
但从前两句,
李白乘舟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来看,他俩似乎是闹别扭了,
李白是汪伦请来的,
送别的时候应该饮酒践行,然后再寸步不离一直送李白上舟才合情理嘛对吧,
你请朋友到你家玩,朋友走的时候是自己走的,临要上火车了,你唱着歌来了 这个流程你仔细品。
忽闻岸上踏歌声,是汪伦在说,我错啦,咱们和好吧,
李白回复,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原谅你啦,我们还是好朋友。
仅据诗意妄自揣测,博君一笑而已!
(六)这就是李白的一个随手之作。
流传的一个毕加索轶事:某收藏家拿一幅画问毕加索,他说是假货;隔天又拿一幅画去问,毕加索仍然说是假货。收藏家急了,说,这可是我那天亲眼看你画的!毕加索一笑,“我自己有时也画假的”
赠汪伦不算劣诗,因为对人对景,不失体面。但其文字平平,诗意勉强,算不得上品。当然,逐句看去,还是有动态镜头、声色交替 ---- 此乃李白的惯常手法,一如《望庐山瀑布》和《早发白帝城》两首妙作。但是吧,如同绘画大师漫不经心涂了两笔,虽带有多年的习惯笔触,却完全是敷衍之作。
李白好诗太多,偏选这首写入语文课本,无语。玩笑说,开当今老干部之先河,带歪无数人。
随手点个赞,祝您月入十万。如有侵权,告知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