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鲍鹏山教授《论语导读》
颜渊第十二(12.1—12.8)
原文: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12.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2.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12.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r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革享),犹犬羊之(革享)。”
分享:
孔子对弟子的因材施教。三个人同问一个问题,孔子给的答案各不相同。原因就是针对问者不同的性格特点而给的有针对性的答复。颜渊问仁,孔子答的提纲挈领,要言不烦:“三纲四目”;仲弓问仁,孔子答的直指门径,具体怎么操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司马牛问仁,孔子又是针对司马牛“多言而躁”的性格答的是“话语迟缓。”还有我们之前学到的弟子问“孝”亦是如此。
针对司马牛的“忧惧”,老师孔子和同学们都给了他很多宽慰。司马牛实际上有四个兄弟,但他却说,“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原因是他的一个哥哥桓魋,就是要杀掉孔子的人,他为此担忧;另一个哥哥向巢是宋景公的左师,面对弟弟桓魋要杀宋景公而对其进攻,结果是两个哥哥都逃往国外,使得司马牛在“忧惧”中离世。
子夏劝司马牛:“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他试图以此宽慰司马牛,使司马牛坦然面对命运,生死有命,富贵由天,这是我们不能改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敬而无失,恭而有礼”,做好我们能做的,坦然面对我们不能掌控的,这其实是一种智慧。
其实呢,劝人的话谁都会说,真正搁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又有几个能做到呢?后来子夏也遇到家庭变故,他的儿子死了,他痛哭欲绝,眼睛都哭瞎了。曾子去吊唁,还批评他不应该。你不是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要接受吗?
结合上一章的最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闲坐着,聊他们“假如有人了解你们,你们能拿出什么成绩证明你们的才能?”的场景,脑海里会浮现出一副场景:老师和学生们席地而坐,促膝长谈,和谐平静。其实,我们的家庭也可以这样,几辈人坐在一起,聊聊各自的工作、生活、打算和当下的情况,也听听老人讲讲他们的过去,他们当时的梦想,其乐融融的场景是多么的美好和惬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