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走:一场唤醒生命内核的修行之旅——记第九届教育行走的蜕变与觉醒

引言:七月之约,一场蓄谋已久的相遇

每年的7月21日至25日,于我而言,是一场与灵魂的约定。从第八届教育行走的“旁观者”,到第九届的“同行者”,这段旅程不仅是一次地理空间的迁徙,更是一场精神世界的重构。2024年的夏天,我踏入长沙明达中学的会场,带着一年的期待与困惑,最终满载而归——那些关于勇气、信念与教育的答案,早已在行走中悄然生根。




一、疗愈与共振:公益学习的“乌托邦”


教育行走的魔力,在于它是一处“自带疗愈因子”的精神港湾。在这里,没有等级与标签,只有一群怀揣教育理想的人,用真诚与热情彼此温暖。第八届行走时,我目睹了李良红老师从“躺平者”蜕变为“追光者”的历程:她带着《蝉》的古诗教学案例登台,虽听众寥寥,却意外斩获全国三等奖,从此开启人生“开挂”般的成长。这种疗愈性源于两点:


1. 同频共振的能量场:每晚的小论坛上,阅读、劳动、运动等主题的讨论,将个体的孤独感消解为群体的共鸣。正如全国师德楷模于洁所言:“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而非知识的单向灌输。”


2. 破茧重生的契机:一位曾因教学压力濒临崩溃的教师分享道:“行走让我明白,教育不是燃烧自己,而是点亮他人。”这种从“牺牲者”到“赋能者”的转变,正是疗愈的本质——剥离焦虑,回归初心。




二、减法与深耕:从“贪多求全”到“专注发光”


第九届行走教会我最重要的一课:教育需要做减法,深耕方能致远。


1. 舍弃冗余,聚焦核心:过去我总试图兼顾所有教学创新,却陷入疲于奔命的困境。在“创造营”的示范课上,一位老师仅用一支粉笔、一首古诗,便让学生沉浸于诗歌的意境中。这让我顿悟:教育的本质不在于工具的堆砌,而在于思维的点燃。


2. 写作挑战:300天的自我对话



恐惧与突破:面对“日更300天”的挑战,我曾因预设失败而退缩。但行走伙伴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如今,200天的连续写作让我发现:文字不仅是记录,更是梳理与疗愈的工具。


量变到质变:从教学反思到生活感悟,写作逐渐成为我与世界对话的桥梁。正如简书作者李良红所言:“168万字的书写,是对教育热爱的具象化。”




三、愿力、业力与能力:三位一体的成长密码


行走中,我深刻理解了“愿力>业力>能力”的底层逻辑:


1. 愿力:教育者的信仰之光


戴耘教授在《AI时代的教育本质》中强调:“生命绽放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这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不是培养“标准答案的复制者”,而是唤醒“独特生命的探索者”。


一位乡村教师的故事令我动容:他放弃城市高薪,返乡创办“田野课堂”,只因“想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麦田里读懂诗”。这份纯粹的教育愿力,胜过千言万语。


2. 业力:行动中的自我迭代


从“教育叙事写作”到“精品课例设计”,行走提供的实践模板(如《教育叙事写作要求》中的真实案例)让我明白:教育智慧需扎根于真实场景。


3. 能力:专业成长的破局点


通过“教育行走”的深度学习,结识了一批非常有能量,而且有能力的教育同行者,看了他们笃定前行,坚毅果敢的品质,瞄准目标,聚力生根,也更加给自己助力了新的活力和目标。笃定的前行,每天的坚持,也让我自身的能力和能量逐步提升,这就是一场最美的遇见!


四、同频者:从“追光者”到“发光体”


行走的魔力,在于汇聚了一群“用生命照亮生命”的人:


1. 前辈的灯塔效应:张文质老师的《奶蜜盐》共读活动中,夏莹校长的肯定让我意识到:“被看见”是教师成长的第一推动力。


2. 同伴的共生能量:与“日更300天”战友的每日互评,让我在坚持中感受到“群体动力学”的力量。一位伙伴写道:“我们不是孤岛,而是彼此延伸的陆地。”



3. 跨界启迪:在“奔跑营”中,一位体育老师用“马拉松训练法”重构班级管理策略,让我惊叹:教育创新的灵感往往源于边界之外。


五、跳出舒适区:从“已知”到“未知”的勇气


行走最珍贵的馈赠,是让我学会与不确定性共舞:


1. 直播初体验:在探校活动中,我和丽丽现场形成的二人组,让我们对当时教育行走的一个具体的感受和经历,做了一个复盘,也达到了更多的同频共振的一个效果。尽管准备的并不充分,但伙伴们的包容与鼓励让我明白:成长始于“不完美”的尝试。


2. 跨学科实践:受到积极心理学讲座和学习启发,我尝试将积极心理学引入英语教学。学生从好奇体验到沉浸式学习的转变,印证了谢云老师的话:“未来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引导而非灌输。”


六、教育的本质:让每棵树散发独特光芒


行走最终指向一个答案:教育是唤醒,而非塑造。


从“教”到“育”的升华:一位校长在《此心安处》新书分享会上说:“教育者的使命,是帮学生找到‘此心安处’。”这让我重新设计课堂:减少标准化提问,增加“生命叙事”环节,让学生用故事表达自我。


个体与生态的平衡:在“澄”主题讨论中,我们达成共识:教育应如西湖之水,既澄澈心灵,又包容万物。正如杭州张女士通过自然疗愈焦虑的案例所示:真正的教育生态,需兼顾个体成长与环境滋养。




行走者,终成光


第九届教育行走落幕时,我站在明达中学的星空下,想起文质老师的话:“独木亦可成林。”这一年,我褪去了“恐慌者”的外壳,蜕变为“行动派”:


在写作中疗愈,在分享中觉醒;


在减法中专注,在深耕中突破;


在愿力中坚定,在同行中发光。




教育行走教会我:真正的成长,不是成为别人眼中的“优秀模板”,而是活成自己的“生命范本”。如今,我带着这份觉醒回归课堂,愿以微光引燃更多火种——因为教育,本就是一场永不停息的行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