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罕篇第九07
【原文】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大意】孔子说:“我什么都知道吗?我实在所知不多。如果有一个学问见识浅薄的人来求问于我,我对他问的问题其实一无所知。我能做到的事情就是从正反两个方向不断叩问他,一步步问到穷竭处,让他自己发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答案自现。”
【一点启示】问题即答案,我们有时孜孜以求答案,主要可能是问题没找对。一旦找到真正的问题,即自己到底担心什么?想要什么?为什么而活?人生意义是什么?这些终极问题找到了,答案就在这些为什么后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见识浅薄无知的人,来问他自己的事,答案就在他自己身上。要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么识得自己的问题,只是自己心里不愿认真的面对,不愿接受真相,心存幻想。总希望他人,甚至有依赖心理,让老师给他一个绝招。比如家长教育孩子的问题,大部分都不是孩子的原因,而是家长自己的问题。
【浅谈】
(1)这章体现孔子的真智慧、真修养,是子绝四现实中最好的体现。真正说明孔子传的是道,而非知识。
(2)空空如也是知识,孔子自谦自己一点学问都没有;鄙夫,不仅是知识浅薄之人,更是见识无知之人,亦代指不曾受教育者,乡下文盲。
(3)孔子不主观、不成见,不高高在上,而是耐心听取他的问题,从中发现问题背后的真相,加以引导,让他自己明白。
(4)了解对方提问的动机,从他问题的正反两面去引导,让他自己研究透了,结论自然就出来了。这个办法在亲子教育或者在家长辅导孩子作业时,最实用。亲子关系中让家长自己明白是自己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辅导孩子作业,让孩子明白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只是启发式引导。家长只是帮孩子疏理、整理,孩子自己选择,做结论而已。
(5)教育本来就是这样,真正的学问修养,知识最高处就是无知。“知不知,上”,“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虚而不盈,有而为无,才是学问的最高境界。内心澄静、不主观,不先设一个所谓标准答案。
(6)不但孔子如此,无论东西方,真正的圣贤皆是如此:谦卑、处下。苏格拉底知道自己是无知的,佛陀更认为自己四十九年传道没有讲一个字,没有说过一句话。
(7)因为真正的道是言语文字表达不出来的,只能靠思启加自悟。俗话说学问是“半瓶水响叮当,满瓶水不响”。学问修养最高处,真的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空空如也。从反面也说明,如果有一个人整天好为人师,居高自傲,不用说,一定是半瓶水。冒似满腹经纶,其实是有限公司,学问修养的真境界是无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