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下)
【二九七】音乐是彰显大道之美的身心和谐律动
先生曰:「古乐不作久矣;今之戏子,尚与古乐意思相近。」
未达,请问。
先生曰:「『韶』之九成,便是舜的一本戏子;『武』之九变,便是武王的一本戏子。圣人一生实事,俱播在乐中,所以有德者闻之,便知他尽善、尽美与尽美未尽善处。若后世作乐,只是做些词调,于民俗风化绝无关涉,何以化民善俗!今要民俗反朴还淳,取今之戏子,将妖淫词调俱去了,只取忠臣、孝子故事,使愚俗百姓人人易晓,无意中感激他良知起来,却于风化有益;然后古乐渐次可复矣。」
曰:「洪要求元声不可得,恐于古乐亦难复。」
先生曰:「你说元声在何处求?」
对曰:「古人制管候气,恐是求元声之法。」
先生曰:「若要去葭灰黍粒中求元声,却如水底捞月,如何可得?元声只在你心上求。」
曰:「心如何求?」
先生曰:「古人为治,先养得人心和平,然后作乐。比如在此歌诗,你的心气和平,听者自然悦怿兴起,只此便是元声之始。《书》云:『诗言志』,志便是乐的本;『歌永言』,歌便是作乐的本;『声依永,律和声』,律只要和声,和声便是制律的本;何尝求之于外?」
曰:「古人制候气法,是意何取?」
先生曰:「古人具中和之体以作乐,我的中和原与天地之气相应,候天地之气,协凤凰之音,不过去验我的气果和否;此是成律已后事,非必待此以成律也。今要候灰管,必须定至日;然至日子时恐又不准,又何处取得准来?」
【译文】
先生说:“古乐已很长时间没人演奏了;现在的戏曲倒有些与古乐能意思相近。”
大家没明白,于是就请教先生。
先生说:“韶乐的九章,是虞舜时演的一部戏;《武》乐的九变,是武王时演的一部戏。圣人一生的事迹都蕴含在乐曲中,所以有德行的人听了就知道它的尽善尽美与尽美不尽善之处。如果后世作乐只是谱写一些词调,和民风教化毫无关系,那还怎么能够起到改善社会风气的作用呢?如今要想使民风返璞归真,就该把今天的戏曲拿来,删除乐曲中所有的妖淫词调,只保留忠臣、孝子的故事,演唱起来使得普通百姓人人明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他们的良知,如此,对移风易俗会有所帮助。同时,古乐渐渐地就可以恢复本来面貌了。”
钱德洪在旁边说:“我连元声(基准音)都找不到,要恢复古乐恐怕很难。”
先生说:“你认为元声应该到何处去找?”
钱德洪回答说:“古人制造律管来候气,恐怕就是在找元声的办法吧?”
先生说:“如果要从葭灰黍粒中寻找元声,犹如水中捞月,岂能找到?元声只需要从你的心里去找。”
钱德洪问:“在心上如何找呢?”
先生说:“古人治理天下,首先把人培养得心平气和,而后才作乐。比如你在这里吟咏诗歌,你的心气平和,听的人自然会感到愉悦满意,这就是元声的起始处。《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志就是乐之根本;‘歌永言’,歌唱就是乐调的根本;‘声依永,律和声’,韵律只要与发音相和,和声就是旋律的根本。这些不都说明没有必要外求吗?”
钱德洪又问:“古人以律管候气的办法,又是以什么为依据的?”
先生说:“古人是以中和之体来作乐的,人的中和之体是与天地之气相呼应和的,候天地之气,与凤凰的鸣叫相谐合,不过是为了检验人的气是否中和。这是制成音律之后的事,不是必须等待天地之气来后才能制成音律。现今通过律管来候气,必须确定在冬至这天,但是,到了日子恐怕时辰又定不准,又到哪里去找标准呢?”
释疑:
为什么有的音乐沁人心脾,感人肺腑?这音乐的力量来自于哪里?来自于人心,若此心中和,则得天籁。
为什么舜的音乐尽善尽美,周武王也是一代圣君,他却只能尽美,未能尽善呢?张居正注解说,舜的舞乐叫《大韶》,舜是生知安行的圣人,雍容揖逊而有天下,他心和气和,而天地也以和应之,他的舞乐,格神人,舞鸟兽,平和安详,其妙不可形容。周武王之乐呢,叫《大武》,他虽然也是反身修德的圣人,救人民于水火,但他是征伐杀戮而得天下,其舞乐之中,未免有赴汤蹈火,杀伐之气,所以说不能尽善。
世间万事,都是此心之发用,不论是写文章、作音乐,还是待人接物,乃至治理国家,都是此心之发用。元声应该在心內寻找,人们心气平和,奏出的音乐才能激发起听者的兴趣,这就是元声的开始。
若此心中和,则万物和谐,所以,一切功夫,皆在修心。
一切妙得,总在心源,心生万法生,何况乐声?心和万物和,何况音和?
心旷神怡,如日广照,神清气爽,怡然自得,自得而得乐…
天地一气,和和气气,心平气和,和于天地,天籁之音,美于天合。
心合则天人合,心印则心律齐,音声同律,心纯是乐美之本,乐美怡情,如清气涤荡,涤“私”荡“尘”,化育人心,从心而乐,方为美乐…
确实,我们许多地方戏种保留了很多古老的“乐”元素,只不过近100多年来,由于西方文化的侵入,以及当时时局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地方戏为了迎合听众,也不得不增加了一些淫词滥调,以至于许多地方戏,甚至面目全非了。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于不同思维方式的体现,是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探索世界未来,虽然异中有同,同种有异,但有些方面,或者阶段还是差别很大,甚至背道而驰的。比如汉字和单词记忆适宜的适应年龄上;在中西方诗文的读法,或者叫吟诵上。
我们的汉字自带韵律,五音十二律,即是发自于我们的肺腑,所以我们过去的读书、读诗文就相当于现在的吟诵,或者吟唱。阳明先生亦深谙此道,其《九声四气歌法》就是教学生读诗文的方法和规矩。
《书》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毛诗序》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明了其中含义,便知先生为什么会说“乐能移风化俗”。
古朴自然的乐章源于真心,故古乐要从心上求,去除淫词滥调,就好比去了人欲,去了人欲即是天理。
古戏依稀闻古韵,虚灵明觉遇知音。
扫除淫滥还风雅,善化民心复朴淳。
体用幽玄通法理,逻辑缜密困学人。
犹伤国土遭夷乱,更叹文明被鬼侵。
大道周流行玉宇,四时风物盛凡尘。
如如不动如如动,万里江天万里云。
律节音声无独奏,诗词歌赋自成吟。
楷行金骨铭千载,琴瑟笙簧鼓一心。
圣录明言堪指月,工夫紧要在循箴。
风花雪月遂人意,绿水青山道本真。
(以诚)
精讲摘要:
阳明是个复古主义者,他认为让老百姓从歌曲当中受到教化,这样“古乐渐次可复矣”。比如在此歌诗,你的心气和平、听者自然快乐、高兴,这就是元声之始。所以候天地之气,协凤凰之音,不过是去验我的气能和不能和。
批注:
①未达。此条为钱德洪所问。德洪未达。
②九成。乐一终为一成。《书经·益稷》第九节云:‘《箫韶》(舜乐总名)九成(从一奏到九奏)。凤凰来仪(舞而有仪容)。”
③九变。即九成。《武》(武王之乐)凡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详《周礼·大司乐》
④尽善。《论语,八佾篇》第三,第二十五章云:“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⑤元声。黄钟之管也,为十二律所自出。
⑥制管候气。参看第六十一条,注三。
以管候气之法,系制十二音调管,每一管与十二个半音程相应。其中塞以葭灰,将其一端暴露埋于密室土中。如某管中葭灰在相应的一月的适当时间飞出,这就表明气对适当气象的感应(候气),因而可以确定该管的声调是正确的。例如葭灰在冬至子时飞出,那么基调接近F调的音度(黄钟之管)就是正确的。
⑦诗言志。《书经·舜典》第二十四节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长短),律和声。”
⑧至日。冬至。
⑨此条俞本载在卷末《补遗)。见《年谱》正德(三轮执斋误作嘉靖)十五年九月,阳明还南昌。舒芬(参看二〇四条,注五)以翰林谪官市舶,问《律昌元声》,阳明答语与本条略同。芬遂跃,当拜弟子。
净心斋笔录
2023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