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房地产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二十年,其从高增长转向低增速,从增量时代转向存量时代,国家多次强调“房住不炒”的调控基调,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购房者越来越理性。疫情三年催生大量的烂尾楼,法拍房、债务等,上至政府城投公司,中到地产企业,下至家庭个人,都被沉重的债务所压制所困扰,一套房压垮一个家庭的现象比比皆是……后疫情时代,房地产市场何去何从,值得每一位地产人深入思考。
一、 经济环境
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全球经济增长将连续第三年放缓,从2023年的2.6%降至2024年的2.4%,比2010年代的平均水平低近四分之三个百分点。报告指出这将使2020-2024年成为全球经济30年来增速最慢的五年。报告预计,到2024年底,大约25%的发展中国家和约40%的低收入国家的人口仍将比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之前更加贫困。
与此同时,在大多数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全球贸易低迷以及数十年来最为紧缩的金融条件下,许多发展中经济体的中期前景变得黯淡,其借贷成本很可能继续高企,因为经通胀调整后的全球利率仍处于40年的高位。国内投资增速受到房地产行业持续疲软的拖累,销量价格双双走低增加了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压力,出口部门面临外部需求不振的挑战,尽管年底消费有所改善,但消费者信心仍远远低于疫情前的水平。
二、 人口环境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人口达14.1亿,出生人口较2019年减少260万,下降18%,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3.5%。目前我国呈现五大新特征新趋势,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城市群化、阶层固化。人口因素变化缓慢但势大力沉,影响深远。 生育政策调整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一,2020年中国总人口较2000-2010年的0.57%下降0.04个百分点,呈现近10年来人口低速增长。
老龄化加剧,中国正从人口红利期转入人口负担期,人口数量红利是过去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政府2016年放开生育政策,但实际出生率并不理想,高额的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导致生育率全面下降,人们预计未来收入增速赶不上房价增速,经济下行期带来的家庭不可预知风险加大,人口现状影响不可忽视,没有持续增长的人口红利,对于房地产发展来说,无疑是致命打击。
三、 城市化进程
我国在2019年底城市化率接近60%,与发达国家还有20%的差距,这20%的提升主流必然是高质量的城市化,不是直接从乡村来到最发达的大城市,而是需要一步步完成阶级的转变和迁徙,未来人口的流动大概率是逐步且分层,小镇青年和乡村青年会逐步离开家乡走向城市,而中小型城市的年轻人走向省会,省会涌向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收入资源更好的一线城市。但城市化进程增速的降低,一定程度也抑制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纵观目前的经济环境、城市化进程及人口现状,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正当时,房地产行业需进一步优化调整。目前行业下行,除部分龙头企业外,几乎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结合今年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当下的调控基调,个人认为未来房地产行业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分化。
一、 政策层面
国家制订的战略发展新方向是用产业升级,智能制造,5G生活,智慧城市等新的产业方向带动人口进入城市,虽然不靠卖地为生,但是人口的流入必将带来新的生机,新的产业带来新的需求和人口后,也能有效支撑当地的房地产价格。国家不希望人们和地方政府再通过房地产获得暴利,但为了维持民众人们手中的财富不出现大幅缩水,并且保持信心,在逐步调整财政收入比例的同时,也不希望房地产市场出现过度下跌。
二、 企业层面
对于地产商来说,处于行业前列的龙头公司还是有发展空间和未来潜力的,他们在巩固自身地位的同时也会谋求相关产业的转型及调整,落后的中小地产商会顺应时代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整体房地产市场会出现结构性的调整,包括北上广深一线、各省份强一线和二线省会城市,都市圈内有产业人口聚集效应的三线城市,只要户籍政策和对应的权益逐步优化,维持当下房价的稳定还是可以看到的。至于人口净流出或产业落后的城市则另当别论。
三、 个人层面
根据七普年鉴显示,2020年全国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010年的31.06平方米上升至41.76平方米,目前中国城镇人均住房已经超过一间,基本达成了人均“不缺房”的需求。后疫情时代,当前经济低迷,利率持续下行,根据国家提出“房住不炒”的调控定位,建议有购房需求的家庭,合理规划,理性购房,因为房地产行业已告别过去高增速,高房价,高增长的时代,之前靠炒房一夜变富的年代一去不复返,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趋于平稳发展态势,房子作为重要的家庭资产配置之一,如何规避家庭风险发挥其最大效用,何时入手或出手最合适,如何在后疫情时代合理规划家庭财富,提升家庭及个人的生活幸福指数,我想房子仅仅是作为一个载体,我们需要更多的是看清形势,谋定后动,从长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