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技术无形的形而上学
从前我只知道技术的变化会带来科技经济文化这种宏观视角范围的进步,但没有意识到过对于个人,一项技术对个人的思维方式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纵观《童年的消逝》,作者以历史发展的线索,论述媒介技术的变迁带来的对“童年”与“成年”的影响时,穿插了大段对于技术对于内在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从外在社会的变化究因到内在思想,从信息符号的角度深入地诠释了技术革命带来的整个社会性质的转变。从口语文化到识字文化到印刷术的世界再到电子信息的世界,作者认为:“传播技术的变化无一例外地产生了三种结果:它们改变了人的兴趣结构、符号的类型,以及社区的本质”。
但是,一个新的技术未必给一个文化注入新的思想。我想从个人角度仔细梳理一下《童年的消逝》中提到的从印刷世界转变向电子信息世界的个人思考方式的改变,给书籍在当今“信息快餐”世界对于启迪“新思想”的意义一个思维方式方面的解读。
一、 印刷术——理性与个性的启蒙
1. 自从印刷术发明之后,社会有了全新的组织内容的方式,并一直沿用到今天——线性和序列逻辑。印刷书籍的编辑非常注重内在组织的清晰度和逻辑性,这就要求编排者具有清晰,有序的说理能力,尤其是那种理论性书籍,更需要归类整理与概括内容。而这种清晰的,结构化的内容逻辑被读者阅读之后,会进一步影响读者,所以经常读书的人,会具备相应的内容组织思维。这种重点明确,逻辑条理清晰的理性的思维方式,在当今信息爆炸的世界显得尤其重要,它帮助我们有意识地去搜集信息,梳理信息,辨明是非。
2. 在印刷术问世之初,书籍在众人眼中是由一个个抽象的符号组成的头脑风暴的世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世界。一件衣服,一张床,等等之类的具体的现象,被简化成指尖蚂蚁般大小的符号,人们要努力地学习这些符号,才能进入这个神秘的理念的世界。人类从最初的直观感受的动物,进化成具有抽象概念思维能力的能够进行深度思考的智人。是印刷开始要求人类身体服从于头脑,开始强调思考的美德。
3. 从口语世界过渡到文字世界之后,口腔无需再发出声音,读者及其反应,跟社会环境脱离开来,读者退回自己的心灵世界。对于印刷术发明之初,信息闭塞的世界来说,书籍一经出世,人们接收到的信息的差异也逐渐拉开,人们开始渴望信息,信息接收的差异造成了人不同的个性,人们对个性的要求开始不可抗拒。正是印刷,是书籍给予了原始的我们自我,使我们以独特的个体来思索和谈话。
二、 电子信息技术——思维的倒退
可能说电子信息技术使得人的思维倒退有些夸张,但结合现在正在发生的一些事来看,某种程度上人们的思维真的在倒退。同时,《童年的消逝》也强调,媒介技术的变革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其背后也存在文化、经济、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1. 电子信息技术的特点之一是同时性,瞬间性(电子速度):“电报是第一个使电子信息的传播速度超越人速度的传播媒介。它打破了历史上交通与传播的关系。”过快的传播速度导致“信息量爆炸”,信息变得廉价,信息获得的成本降低,一些“成人世界的秘密”被无差别地公开。因此,有人说电报创造了一种新的智力:“一个人知道多少的问题要比一个人知道如何运用已知信息的问题重要得多”,越来越多的人转向追求信息的储备量,而所谓思维方式变得不再重要。
这个观点与当今时代命运般地重合。在信息需求如此热烈的今天,信息垄断者往往能取得绝对的优势。网络新梗伴随着潮流文化层出不穷,一个月不去接触网络便完全能够与时代落伍。
信息的接收的确很重要,但重点在于,人们对新信息的消化时间几乎挤占了深度思考的时间,同时,信息优势带来的既得利益也让人们越来越忽视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2. 电子媒介促使一个新的符号世界的诞生——影像世界。“电子革命”促发“图像革命”“把原来的理念世界改造成为光速一样快的画像和影像的世界”。语言文字与图像有着本质区别,两者可以说各有优势,但过于依赖图像效果带来的会是抽象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倒退。
1) 文字语言是经验的抽象描述,而图像则是经验的具体再现。作者认为图像世界是“认识上的一个倒退”“图画要求我们诉诸感情而不是理智,要求我们去感觉而不是思考”这可以解释现在的“颜值至上”“三观跟着五官跑”的价值观,只要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够帅够美,即使是反面人物也总会有人马不停蹄为他开解;
2) 图文、视频是具象化的。另外,视频总是倾向于叙事化的,因为单纯说理的,没有图片营造氛围推进情感的视频会赶跑观众。而这一系列的具象化充斥着我们周围的世界,会极大地削弱我们的抽象思维。在这里,更能体会尼尔·波茨曼的这句“认识上的一个倒退”——人类从开始的直观视觉动物中途短暂地进步为独立思维的智人后又回到了原点;
3) 视频的时间流的性质,使得信息接收者来不及思考,因此也没办法进行深度思考。
3. 马歇尔·麦克卢汉:“当人生活在电子的环境中,他的本性改变了,他的私人属性融入了社团整体。他变成了一个大众人”。从前的印刷世界由于传播速度的限制,信息的获取具有阶级性,好处在于人们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独立的思考,回归自己的心灵世界。
而现在的信息共享逐渐在磨灭这种信息接收的差异,世界趋向于同质化。同时,由于及时的信息获取越来越重要,信息断层的恐慌使得大众对信息的追求几近内卷化,陷入信息焦虑,还哪里来的时间“浪费”在一本“过时”的书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