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模样

  教育应该是什么样?不同的群体会有不同的解读,现在从教育者的角度,展现教育可能的几种模样。

    在读到《长成一棵树》一文时,作者以一棵树的成长为例来谈论教育。一颗树在最开始被栽种时,它是不知道将来自己会被置于何种用途。它不管风吹雨打,只管默默成长,将自己变得又粗又壮,至于未来被用于何种途径,自然会有它的去处。而我们身边许多的孩子却没法像树一样自由成长,他们一出生便被赋予了清晰的目的,在父母的期待下,被绳锁束缚,丧失了许多本该属于他们的欢乐,使他们不再像个孩子。

    在读到《态度决定态度》一文时,作者从正反两面看待每天可能遇到的问题,换个角度,就是换个态度。用不同的态度去处理工作,或许我们可以不再那么无助。面对学生,你可以因为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垂头丧气,也可以因为他们有无限成长的可能而充满希望。你可以因为繁重的作业批阅任务而牢骚满腹,也可以因为能更好掌握学情,因材施教而欣喜若狂。所谓祸福相依,就是换个角度,会有更好的感受。

    在读到《一个小学教师的自白》一文时,作者将自己的教师工作做了真实写照,每一个普通教师都在平凡的坚守。做老师难,面对微薄的工资,教师无私奉献的背后是对于教育精神的坚守。

    在读到《从传统中寻找教育的真谛》一文时,作者对《礼记》中与教育有关的内容进行了解读,古代教育是从人格培养和礼仪规范等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做起。教育就应该是先从学做人开始,逐渐做个有知识的人、有能力的人、有抱负的人,循着这样的成长轨迹发展,孩子们定能成为有担当、有作为的人。而当今的教育却似乎颠倒了教育的主次,有些舍本逐末了。小时候的教育很高大,空空荡荡的理想教育,可到了大学才去补道德修养课,顺序似乎颠倒了。而从教者还能否守得住自己的精神底线?为人父母者能否多顺乎孩子的个性,少一些自己的意志?社会对教育的衡量标准能否在激荡碰撞中重回理性?

    总之,教育应该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教育应该有自己的精神内核。教育的模样应该有很多,但是教育的模样依然应该有宽与严、奖与罚,有尊重、包容、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