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是陈杰琦老师主编的核心经验与幼儿教师的领域教学知识丛书中的一本。全书包括绪论的社会性发展概述、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指南》对社会性领域的解读和pck下对《指南》解读,还囊括了社会性领域中的“自我意识”、“人际交往”、“亲社会行为”、“社会认知”和“归属感”五大核心经验。
我们知道:"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社会性是儿童学习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领域,是儿童成长为合格公民所必需具备的特性,更是造就完整健全人格的基础。人类从出生之日开始,便需要和周围的环境以及环境中的人发生交互作用, 因此正如维果茨基所言,人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社会实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性发展对于人类个体而言,重要性不言自明。
幼儿期是社会性发展非常关键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儿童开始认识到自我, 感受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开始学习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想法,开始尝试与他人合作、共享……所有这些都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表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就明确指出,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认真学习《指南》精神,设计并开展优质的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活动,是当前学前教育领域一个重要课题。
那什么是社会性发展?
3-6岁儿童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情绪交流与控制等方面的变化;通过社会性发展,幼儿开始初步掌握社会规范,形成初步的自理能力并且开始社会角色的学习。
刚才我们说《学前儿童社会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有五大核心经验,那什么是经验?
经验是人们在与客观事物直接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杜威也曾说:教育是连续地改造和建构经验,经验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方法。
那核心经验的提出是源于幼儿园课程观的发展和儿童发展中的关键经验的交集。核心经验是儿童发展中幼儿发展必须获得的经验,也是儿童为现实生活和为未来生活所准备的经验。那我们分别来看下这五个经验。
1.自我意识是儿童对于自己的认知、体验与评价,包括对自己的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只有建立起自我意识,儿童才能更好地与他人发生人际交往。
2.人际交往则是儿童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交往过程中我们要培养的是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3.所谓亲社会行为则是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对他人有益的积极行为。
4.而亲社会行为的不断加深与巩固离不开对于社会规则的认知,这就是社会认知,即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5.然后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儿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并且将自我放置到一个更大的范畴中进行进一步地认识,这个就是归属感。
阅读完整本社会核心经验的书籍,我感受最为深刻的是自我意识这一块。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三方面组成的这三个方面分别代表着知、情、意三个维度。那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书中它分为家庭和教育者的教育建议,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家庭中幼儿自我意识培养的教育建议
1.满足幼儿爱和尊重的需要,培养自尊和自信
现在的孩子从父母及祖辈身上得到了许多爱,但与他们获得的充足的物质相比,在精神上,被理解、被尊重的需求却往往被忽视。成人的过度保护使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成人的包办代替似乎在告诉他们这个世界太复杂了,你对付不了。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望与要求,使孩子们承受着极大的压力;过多的批评和与其他同龄人的比较,使孩子感到自卑。
家长应认识到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对婴幼儿积极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要把婴幼儿当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与他们进行真正的情感交流﹣﹣倾听他们述说苦恼,与他们分享快乐,尊重他们的合理选择,理解他们的情绪情感。只有得到成人的关心、爱护和尊重,婴幼儿才会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人,是受尊重的人,才会模仿成人,尊重他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同时,家长也应鼓励孩子独立性的发展,鼓励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参加有兴趣的活动。事实上,家长让孩子自己做决定,有利于培养自信心。
2.帮助孩子不断加深对自己的了解,促进自我认识的发生。
幼儿对自己的认识,来自于环境,成人要有意识地促进孩子认识自己,用多种方式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变化,意识到自己的成长。我们可以经常带领孩子做"认识我自己”的游戏。
3.指导幼儿学会使用"自我言语",促进自我控制的发展。
语言与自控的关系非常密切。鲁里亚和维果茨基等人提出了儿童以语言控制行为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1)婴幼儿:父母言语控制;(2)幼儿后期和小学低年级:出声外部言语控制;(3)小学中高年级以后:内部言语控制。
教育者可以指导幼儿学会使用"自我言语",促进其自我控制的发展。
4.运用有效的教养方式
诉诸于权力的方法在短时间里能获得顺从的效果,但是4爱和说服的教育方法在帮助孩子建立自觉自愿地服从上更有效,也能增加孩子在没有父母管束的情境下履行父母要求的可能性。
因此,相比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的家长,权威型家长更能提供关爱的、支持性的家庭环境,能向孩子解释有些行为可以接受,有些行为不能接受,对儿童的行为提出合理期望,有利于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5.正确应对儿童的"第一反抗期"
第一,正确认知第一反抗期。反抗的首要原因是孩子开始萌发"自我"意识,自我要求和自我思维变得越来越清晰,企图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但是,这时他们的要求与思维还没有达到充分完善的程度,所以就只能事事采取反抗的态度了。反抗期证明儿童发育正常,家长不必惊慌。
第二,顺应儿童的第一反抗期。在这段时期里,家长要放弃那种不分青红皂白的强硬态度。家长应该明确,孩子说"不",或者和你唱反调的时候,他不是针对你,也不是针对这件事,他只是想表达他的心理需求。因此,家长应该在要求孩子做事情的时候,学会尊重他们的想法,让孩子们能够畅通无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可以有想法的人。另外,也应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只要成人了解孩子反抗行为的心理需求,对症应对,那么这时期的孩子,就不会再令你头疼了。
第三,学习一些应对第一反抗期儿童的教育策略。首先要避免和孩子发生正面冲突。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本能地反感被要求做这做那,喜欢自己"当家作主"的感觉。因此,家长希望孩子从事某种活动时,应该尽量回避直接向孩子提出要求,而是使用旁敲侧击的办法,引起孩子的兴趣,让他觉得是他自己想干的。如遇到孩子不愿吃饭时,妈妈不是劝他吃饭而是先肯定她的要求,给家庭的其他成员先盛上饭,然后再说:"今天的菜好吃吗?(好吃)哇!还有虾……呢!"没一会,他就会主动要着吃了!其次,学会反其道而行之。既然孩子十有八九会说"不!"家长不妨将计就计,顺着孩子的心思,反着来要求孩子,说不定反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孩子不愿睡觉,为了让他休息好,妈妈就会在午睡前说:"宝宝今天不能睡觉,因为他一睡觉就变聪明了,我才不想让他变聪明呢!"上就会说:"不,我要睡觉嘛!"这种"反其道而行之",使得孩子的"反抗"正好可以"负负得正",最终能够达到家长的目的。最后,要给孩子实践的机会。吃饭的问题,向来是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了,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在家不肯吃饭,每天变换花样,可还是不肯吃。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积极配合,积极引导,给孩子实践的机会,如和孩子一起做香喷喷的米饭,让孩子参与其中。
(二)幼儿园中幼儿自我意识培养的教育活动建议
《指南》对教师如何在日常活动中有意识地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提出了如下的建议:
1.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
1).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如:
-﹣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使幼儿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
-﹣对幼儿好的行为表现多给予具体、有针对性的肯定和表扬,让他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有所认识并感到满足和自豪。
-﹣不要拿幼儿的不足与其他幼儿的优点作比较。
2)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如:
-﹣与幼儿有关的事情要征求他的意见,即使他的意见与成人不同,也要认真倾听,接受他的合理要求。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或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
-﹣幼儿自己的事情尽量放手让他自己做,即使做得不够好,也应鼓励并予一定的指导,让他在做事中树立自尊和自信。
-﹣鼓励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并注意调整难度,让他感受经过努获得的成就感。
这里说到很重要也是我感受最深的一点:
以适宜的方法表达对儿童的欣赏与期望。
首先,我们需要从儿童的发展出发,建立起对孩子正确的期望。
教育不是流水线,不生产标准化人才。在培养幼儿自我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要观察每个孩子的特点,发现这些特质适应的环境,让幼儿的特质变为长处,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提高自尊水平,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让每个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其次,教师在表达对儿童的欣赏时,要注意表扬的有效性。幼儿教师几乎都知道正面引导与评价原则,许多研究也表明表扬可以提升幼儿的自尊水平,但是实践中并不是所有教师都会正确使用表扬这一促进幼儿自尊发展的工具的。其实消极的表扬在幼儿园中并不少见,例如当集体活动中老师提问后,孩子七嘴八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老师往往会提高声音说,"某某小朋友坐得真好,她还举手了",这听似在表扬某个举手发言的小朋友,其实是在批评其他小朋友。那些七嘴八舌的孩子会很沮丧,一下子从活跃的思维中坠入对自已行为的自责中。有效的做法是,教师让孩子先行讨论,然后规定2分钟后以举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2分钟后教师可以第一个邀请那个前面就举手的孩子,这样既表示出对那个孩子的肯定,也没有让其他孩子产生负面情绪。下面以幼儿园经常发生的场景来具体说明一下什么是有效的表扬。当幼儿画完一幅画时,教师有效的表扬是一边欣赏儿童的作品,一边说:"哇,你用了7种颜色在图画里。"而无效的表扬是评价儿童的作品:"你画得太好了。"
最后,教师要更多地使用鼓励的方法,来让儿童不断地提升自我意识。表扬在幼儿园的使用频率很高,但是"鼓励"这个更适宜提升儿童自我意识的方法在幼儿教师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却显得有点缺乏。鼓励和表扬是不一样的,表扬是教师对儿童的某个行为结果给出积极的肯定性评价,鼓励则更多地是针对行为的过程;表扬往往是教师的观点,鼓励则更注重于激发儿童自己的感受;表扬往往是在任务结束后对于成功的评价,而鼓励则可以发生在任务进行的任何阶段,无论成功与否。例如当儿童完成一项任务时,表扬是:"你又快又好地完成了任务,太棒了"。而鼓励则是“你是不是很高兴完成了任务”。研究表明,鼓励更能激发儿童的自尊和自信。一直受到表扬的孩子在面对困难的任务时表现出畏惧退缩行为,而不停受到鼓励的孩子则更能接受失败,并付出努力去解决困难任务。
其实,我感觉生活中我们常常以为表扬了别人,对大家的良好行为都有了激励的作用,殊不知得到的作用恰恰相反。切记切记,看到班里大多数的闪光点,鼓励做得好的行为,让其发挥光,产生更大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