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的发展
三岁之前,儿童的大部分社交活动在家里进行,社会互动少。当儿童三岁左右时,他们开始发展和同伴之间的友谊。如果说学龄前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反映出他们对于照顾,保护和指导的需求,那么他们与同伴的关系就更多建立在对陪伴、游戏和乐趣的需求上。
三岁儿童友谊的焦点是共同参与活动所带来的快乐——一起做事一起玩耍。大一点的儿童则更关注信任,支持和共同兴趣等抽象概念。纵观整个学前期阶段,一起玩耍在所有友谊中均占据重要地位。
按规则玩耍:游戏的作用
玩耍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认知与身体发展均有帮助,甚至在大脑的发育和发展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功能性游戏。三岁儿童的典型游戏,涉及简单、重复性的活动。功能性游戏可能涉及物体:布娃娃或汽车,或重复性的肌肉活动,如,蹦,跳,卷起或摊开一块黏土。在功能性游戏中,参与者的目的是保持活跃,而不是创造出什么最终产品。
儿童四岁时,他们开始进行一种更为复杂的游戏,建构性游戏。儿童操控物体来生成或建造成什么。儿童用积木建造一幢房子或完成一幅拼图就是建构性游戏。他有一个最终目标——造出点什么。这种游戏并非一定要创造出新鲜的事物,儿童可能重复地建起一座积木房子,推倒再重建。
建构性游戏使儿童获得解决有关问题的经验,他们还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在这个阶段,学龄前儿童的成年照看者需要提供更多的玩具,使得儿童能够进行功能性游戏和建构性游戏。
平行游戏。学龄前儿童在游戏中用相似的方法玩相似的玩具,但彼此间并没有互动。平行游戏是儿童在学前期阶段初期的典型模式。
旁观者游戏。儿童仅仅观看他人玩耍,自己并不参与。
联合游戏。两个或更多儿童通过共享或转借玩具或工具进行互动, 尽管各自做着不同的事情。
合作性游戏。儿童真正与他人一起玩耍,轮流做游戏,或发起竞赛。
研究发现,游戏可能是刺激学龄前儿童智力发育的引擎之一。
即兴的假扮游戏对于儿童来说更重要。这种假扮游戏需要儿童更多的思考,计划,想象和自我管理(成人的剧本杀),这帮助儿童发展执行功能,或者说大脑额叶的能力(额叶与目标实现和自我调节相关)。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理论:理解他人的想法
心理理论指的是理解他人的信念、愿望和情绪与自己不同,且这些心理状态是他人行为的基础。心理理论决定了个体对他人在特定情境中会如何反应的预期。儿童逐渐能够从他人角度观察世界(比如:儿童在公众场合大哭大闹要玩具)。
什么因素影响了心理理论的出现?
大脑成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当额叶髓鞘化变得更加明显时,学龄前儿童逐渐发展出涉及自我意识的更多情绪能力(包括哪些?)。此外,激素变化也和更具评价性的情绪有关。
语言技能的发展也与儿童心理理论的完善有关。特别是“想”“知道”这些词语的理解有助于学龄前儿童对他人心理活动的理解。
社会互动和假装游戏的机会也能够促进心理理论的发展。
学龄前儿童阶段是一个逐渐与世界更多互动的阶段。父母提供的温暖支持的家庭环境,为他们开始发展真正的友谊提供了心理基础。
那么父母需要怎么提供这种家庭环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