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激动的心情。
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接着写了会场的位置和布置;再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最后讲了游行队伍。
在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
我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分两课时进行设计与教学。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理清课文顺序并重点学习“举行典礼”部分,第二课时则重点学习 “阅兵式”和“群众游行”部分内容。
在品读文本解决问题大环节,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独立完成后再进行汇报,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我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此外我还特别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通过分析句子、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的精妙。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不但让学生从人文角度去归纳概括,更主要的是要联系文章总结场面描写的方法。这也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整堂课下来,学生都能用心去读去感悟,朗读的比较到位,课堂效果比较好。只是由于课文比较长,部分内容指导略显仓促。今后一定合理分配好时间,做好预设,争取更高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