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强调要通过高质量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这一重要论述既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的系统总结,更为新时代新征程擘画了精神家园建设的行动纲领。
一、锚定文明坐标的“定盘星”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提出“四个要”的明确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文化人育人、统筹“三个文明”建设、构建齐抓共管长效机制。这些要求深刻揭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逻辑——既要筑牢理想信念的“根”与“魂”,也要通过文化浸润提升全民素养。例如福建将文明创建与民生工程深度融合,通过背街小巷改造、智慧环卫等“绣花功夫”,让文明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格尔木市推动“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迭代升级,彰显了文明创建与城市发展的辩证统一。
二、书写人民至上的“答卷”
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命力在于群众参与。青海林家崖村打造“石榴籽”文化长廊,以村规民约培育文明乡风;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双面绣”,印证了“以文化人”的基层智慧。这些案例表明,文明创建需从“政府主导”转向“社会协同”,激发全民共建共享的内生动力。正如总书记强调,要“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这既需要道德模范的引领,也离不开普通人的点滴践行。
三、凝聚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引擎”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精神文明建设需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一方面,要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如《黑神话:悟空》等文艺作品展现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需破解城乡文明发展不平衡问题,通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细胞工程,构建全域文明的生态体系。唯有将文明基因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方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从雪域高原到东海之滨,从城市社区到美丽乡村,文明之花的绽放需要理论指引与实践创新的双向奔赴。唯有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方能绘就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现代化图景,为民族复兴注入永不枯竭的精神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