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00]文/相信爱巴的良俊
本文1552字
这篇文章我本来打算是用,这个标题:如果你为失去太阳而哭泣,你也将失去群星。如果我用这个标题命名,你会更加明白一些,为何我会用沉没成本效应来命名呢?因为 沉没成本效应 这是一个心智模式,而且就在我们身上真实存在,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今天看了1个小时的古典老师的 《拆掉思维里的墙》 这本书。沉没成本效应也是最新了解到的一种心智模式。
首先来回答一道著名餐馆的面试题目:
如果你的餐盘掉下来,你又无力挽救,那你该怎么办?
先不要往下看,不要往下看,不要往下看。请先自己思考,你会怎么办?
最佳答案就是:用尽全力,把餐盘抛向离你最近的没有妇女和孩子的方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你已经损失,那就让自己的损失少一点。
如果这道题变成这样,你会怎么回答?
如果一份工作、专业或者感情,已经确定不是你想要的,你该怎么办?
最佳答案就是:用尽全力,用最快的方式放弃。
我们身边满是不愿意放弃的人,我们不愿意明知道不合适的工作,因为“我们毕竟做了这么久”;我们不愿意放弃专业,因为害怕“四年白读了”;我们也不愿意放弃一些完全绝望的感情,因为“我们在一起太久了”。
我们为什么这么热衷于根据过去的投入,而不是未来价值作决定?经济学有一个专门的术语来解释这种现象,叫做沉没成本效应。
你应该有过这种经历吧:你今天晚上经过电影院,你花50块钱去买一张票看电影。坐下来15min,你发现这部电影无聊透顶,周围的人不是在打呼噜就是在二人世界,你确定的是继续看下去对你毫无价值。现在你怎么会做?
你是会继续看完,还是会马上离开?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如果你已经确定电影毫无价值,最明智的选择就是马上离开。因为当你进入电影院的瞬间,50元已经损失了(沉没成本)。至于你坐下来15分钟以后,如果你选择离开,还可以节省一个半小时;如果你继续坐下来,你会继续浪费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这个叫做追加成本。
沉没成本其实是已经损失的成本,为了这个损失而追加成本,最后只会头破血流。
举个例子,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事情。我们身边都有很多男女朋友,热情消耗殆尽,却还坚持在一起,最常见的理由就是:“虽然已经确定不喜欢他了”,但是一想到多年的恋情,还是觉得舍不得白白浪费。”
既然已经确定不喜欢,那这段感情对于未来的价值就等于零;但是由于“舍不得”,于是大家决定在一起,浪费更多的青春,继续恶心自己。其实,此时分开的未来价值,远远高于留在一起的价值。
害怕损失的人,损失最大——怕痛的人最容易死。
买衣服只因为逛了很久的街。
结婚只因为谈了太久的恋爱。
学钢琴只是因为买了钢琴。
继续工作只是因为干了很久。
再举个例子,你肯定衣柜里有很多衣服,但是很多都是不可以继续穿的,但是你肯定不会丢他,因为你觉得他们以后还会有用的,你会觉得总有一天会用的到,你就会一直留着,但是事实证明这些衣服你再也没有用过一次,就是一直占着位置。他们会一直占着你的衣柜空间,你觉得以前很喜欢这些衣服,过去非常喜爱,占用空间。这就是 沉没成本效应。你应该怎么做呢?立即丢掉那些衣服,决不要一点不舍得。
再比如,一个家庭,拿《人民的名义》来说,达康书记和他老婆欧阳菁,两个人都分居有7,8年了,早就没有感情了,还是一直拖着不离婚,耗着对方的时间和精力,这就是沉没成本,甚至还为了孩子增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这叫追加成本,最终搞的两个人都不愉快,这就是损失的成本加上追加成本,最终导致双输。
再举个例子,比如你一直在做一件你很喜欢的事情,可是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这件事情你做错了,这个时候你可能会继续增加对他的投入,不舍得放弃,你觉得自己为此付出了很多很多,就这样放弃了你不甘心,你就继续做这件事,直到你撞南墙了,头破血流的,你才可能放弃。
……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想一想,你是不是都中枪啦,这些事情你都经历过吧?结合一下自己,有没有过其他类似的例子。
沉没成本就是已经损失的成本,为了这个成本而追加成本,最终你会头破血流的。这也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心智模式。
怎么样打破这种模式呢?
就是你要:用尽全力,用最快的方式放弃。
你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