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朋友推荐,去市白云书院听取了我国著名诗人桑恒昌先生的《散议诗的正方向及自我设计之必要》专场讲座。本次活动属市文学艺术届联合会“文艺惠民”艺术大讲堂中的首场讲座。
桑恒昌,男,著名诗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副秘书长、国际华文诗人笔会理事,山东德州市武城人,1941年出生,1961年高中毕业后,被保送到军事学院深造。1963年发表处女作《幸福的时刻》,获全军文艺汇演作品二等奖。退役后历任《山东文学》诗歌编辑、《黄河诗报》社长兼主编。
桑老注重从生活中去挖掘和提炼诗的素材,诗作多半隽永,广涉人生的方方面面,或一往情深,或催人泪下,或幽默风趣,或富含哲理,耐人寻味,人道主义色彩较浓。已出版诗集《光,是五颜六色的》、《低垂的太阳》、《桑恒昌抒情诗选》、《爱之痛》、《灵魂的酒与辉煌的泪》、《年轮月轮 日轮》、《听听岁月》、《桑恒昌怀亲诗集》等12部。其作品被选入160多种选本。有评介其作品的论文170多篇,专著两部。130多首诗被译成英、法、德、韩、越文发表。曾两度应邀出访德国,进行诗歌交流活动。2005年7月,德国推出了他诗选本《来自黄河的诗》(汉德语对照)。他的怀亲诗自90年代出版以来,曾形成诗坛的一个高潮,关于怀亲诗的美学原理、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曾有多位学者和诗评家论及,在海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进入讲堂,连过道儿都挤满了听众,只好悄悄寻一把凳子,把自己塞进这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当中。前来聆听讲座的,应该是市作协的文学主力,其中不乏刚值豆蔻的文学少年与年逾花甲的文艺学者。置身其间,自己俨然化身一个文学票友,就算粉丝吧,心虚之余,脑袋里不时闪过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处士。
桑老讲课诙谐、风趣,一开场就是一个小高潮。针对市作协张晨义主席的开场介绍,桑老解释:女人化妆是加法、男人化妆是减法。青岛啤酒不需要做广告,介绍小人物用加法,须加很多定语、须冠以很多的头衔;介绍大人物用减法,像“巴金”只要一个名字就够了。
整场讲座,桑老娓娓道来:笔失眠,我便无眠。写诗须要经过大量的积累,但是吃狗肉长的是人肉,而不能吃狗肉长狗肉。创新是永恒的,传统是永远的。优秀的诗人、真诚写作的诗人都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然而,无论中餐西餐要吃得下、消化得了的才是营养。写诗需要三心二意。所谓三心即:一心在传统,一心在当代,一心在海外。二意:一为意象,一为意境。然而“意象”,一定要做到“意”大于“象”。写诗须要经营,关键在构思,诗是最忌直说的东西,诗就是出奇制胜——不做常人语。
他谈到评某领导作品时说:中国文化古代是贬官文化、你们代表的却是闲官文化。分析今天的诗坛,有很多的大黑话、大黄话、大白话等讨喜的作品,诗评则完全是一片赞扬之声,缺少风骨,我们的作品上不去,就是缺少一种骨质的感觉。桑老表示:什么是诗我不知道,什么不是诗我一眼就能看得清楚。诗的正方向就是要把诗写成诗!
谈及写诗的个人定位,桑老强调:“生前半瓶子醋,死后半袋子灰...”“巡天遥看一千河”是伟人的胸怀,我们是小人物,不妨考虑:“小切口、大主题。”内心有太阳,才能照耀他人,内心有温暖,才能为别人驱寒,内敛越多,燃烧的时间越长。桑老引用冰心老人的话:年轻的时候大都写诗,是不是诗人到老了才看得出来。有人问我,你老了吗?我说,我有时间写诗,没工夫去老。又问我,你是诗人吗?我说,你领着我的诗去问问时间吧。
整堂讲座耐人寻味、有时候的确能感受到一种振聋发聩的震撼!感谢朋友给我提供这么好一次接受洗礼的好时机。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法炮制是不是也可以说:生活中并不缺少诗,而是缺乏流淌诗的心灵?关于诗词,自己完全不懂,理解能力所限,只能领略全豹之一斑。整理在此,不过是给这徒然流走的岁月涂抹下一丝一毫的记忆。
建明于依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