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绘本?
第一次接触绘本是2008年,武红欣老师从北京学习带回来的,一看,图文结合的确是爽心悦目。随后,绘本越来越多,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绘本馆,全国各地,无数的妈妈在陪着孩子读绘本,无数间教室里在上绘本课。也曾经有人建议小学二年级结束每个孩子要读1000本绘本,这才是海量阅读,是阅读的保底。作为阅读推广人,必须与时俱进,不停的阅读,读多了,我反而迷惑了到底什么是绘本?有人说,给本不就是图画书吗?
那么,以图画为主的书,就是绘本吗?请问,小人书是绘本吗?折叠衣柜的说明书全部由图构成,是绘本吗?向儿童介绍性知识的《小威向前冲》是绘本吗?《奇妙的三角形》是绘本吗?
并不是以图为主的书,就是绘本,这只是外在形式,绘本对内容还是有要求的。也并不是名称中包含绘本的,就是绘本。例如知识绘本、数学绘本,本质上就不是绘本,只是用图画或故事的方式传授知识。
除了形式上是以图画来表达这一特征外,绘本的突出特征是什么?是适合儿童,尤其是幼儿阅读的故事。它是以儿童为潜在的主角,以儿童视角和心理为依据所创造的,符合儿童心智特征的故事。这个故事,目的也是以潜意识的方式,解决儿童的内在问题,帮助儿童完成精神建构,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
比如《逃家小兔》
《逃家小兔》
从前,有一只小兔子,他很想要离家出走。有一天,他对妈妈说:“我要跑走啦!”
妈妈说:“如果你跑走了,我就追去,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
小兔说:“如果你来追我,我就要变成一条小鱼,游得远远的。”
妈妈说:“如果你变成一条小鱼,我就要变成捕鱼的人,去抓你。”
小兔说:“如果你变成捕鱼的人,我就要变成高山上的石头,让你抓不到我。”
妈妈说:“如果你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那我就变成爬山的人,爬到高山去找你。”
小兔子说:“如果你变成爬山的人,那我就变成小花躲在花园里。”
“如果你变成小花,我就变成园丁,还是会找到你。”妈妈说
小兔子说:“如果你变成园丁找到我了,那我就变成小鸟飞得远远的。”
“如果你变成小鸟飞得远远的。”妈妈说:“那我就变成一棵树,好让你飞回家。”
小兔子说:“如果你变成树,那我就变成小帆船,飘得远远的。”
妈妈说:“如果你变成小帆船,那我就变成风,把你吹到我要你去的地方。”
小兔子说:“如果你变成风把我吹走。那我就变成马戏团的空中飞人,飞得高高的。”
妈妈说:如果你变成空中飞人,那我就变成走钢索的人,走到空中遇到你。”
小兔子说:如果你变成走钢索的人,走在半空中。那我就变成小男孩跑回家。”
妈妈说:“如果你变成小男孩跑回家,我正好就是你的妈妈。我会张开双臂好好地抱住你。”
“天哪!”小兔子说,“我不如就待在这里,当你的小宝贝吧。”
他就这么办了。
“来根红萝卜吧!”妈妈说。
小兔子当然并不是真的要离家出走,而是一次次地考验和确证妈妈对它的爱。这种爱,给小兔子以内在的安全感,这对儿童是非常重要的。当儿童和父母或老师一起读这个绘本的时候,他在潜意识里就会自居为兔子,也想象性地经历一次一次的逃跑,安全感会在这种阅读中进一步地加深。而这一切,都是在潜意识里作用的。
一旦儿童的这种安全感不断地得到强化,儿童就敢于离开妈妈,去探索外部世界。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安全的,随时可以回来。并且,有一个家园一直保护着他。换句话讲,儿童迟早要离开妈妈,母子一场,就是一个不断分离的过程,而内在的安全感,恰恰能够让分离变得更顺利。这就是绘本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绘本作为故事,在潜意识中起到疏导儿童焦虑、解决儿童问题、引导儿童方向的作用。换句话说,以故事为本质特征的绘本,就像儿童的精神奶粉,均衡地作用于儿童的精神发育,同时促进儿童的认知、道德、心理、情感以及社会化水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人书不是绘本,只是成人读物的儿童版,知识类绘本也不是绘本,只是以图画形式呈现的知识读物。
绘本是用来做什么的?最切近绘本本质的答案或许是:绘本不是用来做什么的。它对于生命是一种综合的、丰富的、有机的促进。是潜意识中完成的。唯一的可能,是讲好故事,让故事本身发挥力量。
所以对绘本来说,故事才是伟大的。绘本阅读的关键,是让故事活起来;绘本教学的关键,也是让故事活起来。一个妈妈,从孩子还在摇篮中的时候,坚持不懈地给孩子讲述精彩的故事(包括大量的绘本),坚持亲子共读;一个老师,在教室里让故事活灵活现,这些,都是最好的绘本教育。绘本之所以用图画来表达,就是在儿童未识字,或识字量不足之前,用图片以及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述故事和传递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