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到王晓春老师写的《爱,需要回报吗?》案例中,“追寻”教师愤懑当今的学生没有感恩之心,更没有尊重老师的实际行动,特别是当老师遇到困难或危险的时候得到了他们的漠不关心,直令老师心寒!其实,记忆是没有办法强迫的,感情是没有办法“布置”的。我也曾经对学生在公交车上不给老师让座之事感慨过,当时还义愤填膺地写下了一篇《德字在召唤,我们做了啥》的小文,现在看来自己是肤浅了,至少没有透过这个现象去深入思考学生们为什么会这样。是谁规定尊重教师、给教师让座是必须的?
首先,得反思教师的行为。试问,是否有些教师不值得或没有赢取到学生们的尊重?之所以学生们会“木然”,主要是因为他们这些年来备受老师的脑力压榨、道德训诫,听够了,听烦了,麻木啦;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成绩,很少注重他们的品行、能力与情感的培养,也很少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这种太“势利”的做法学生不逆反就不错了,何求他们的尊重?教师心中所谓的对学生们的“爱”,只是自以为,在学生身上“没记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教师自身做起,让学生在默默学习的同时汲取到应有的正能量。
其次,得反思学生的行为。不难看出,由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导致了部分孩子缺乏感恩意识,他们往往认为别人的付出都是应该的。所以,教师多与家长沟通交流,家校携手一起引导学生们一心向善,以身作则多说谢谢,力所能及地帮助更需要的人,促使他们多多发现生活中的美。只有注重人品的教育,好的性格和品行才能逐步培养出来;只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态度端正了,并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才能遇到那些美好的事。
再次,得反思家庭教育的行为。大多数独生子女家长从来只是无微不至地伺候孩子,而没有让孩子为家长做点什么,他们习惯了享受服务,丧失了回报意识,说白了就是自私自利,索求不断,更不用谈什么孝敬了;应试教育下,只要取得高“分”,家长就满意,甚至是物质鼓励+精神补偿,宠惯无底线。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对那些平等地、真诚地帮助过我们的人才会感恩,我们是不会感谢那些拿我们当工具实现他们目标的人的。由此看来,教师得舍弃一味地训斥、责令、自以为,而应换上平等、真诚的态度去帮助学生成长;家长别宠惯孩子,以提高综合素养为前提正确引导;学生则善待师长的帮助,在感恩与理解中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