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焦虑从哪来?
1、焦虑是夸大的虚拟化的担心。
焦虑和恐惧是兄弟,都是指向未来的,就是还没有发生的事。
我们的担心更像是在一个虚拟空间里,提前预知了结果,而且预知的都是自己不想要的或无法面对的,我们沉浸在自己导演的剧本里,一边悲情感叹,一边乐此不疲。
2、焦虑是惰性的自我贬低。
焦虑的人大多是想的多做的少,而做的越少就越不自信,于是长期沉浸在紧张状态,注意力难以集中,不敢面对现实,更无力改变现状,又再次强化了“我不行”的自我暗示,形成负性循环。
3、焦虑来源于失控感。
人都有舒适区,也叫安全区,超出安全区域就会有失控感,而焦虑就是应对失控的表现。
生活中总有些事情让我们无能为力,比如健康事业婚姻等等,我们以为提前焦虑了,当事情不如所愿时难过就会少一点,事实上根本不会,你只是提前透支了难过而已。真正的可控是看看自己能做什么实现想要的结果,将事情的主导权拿回来。一边想要好的结果,一边又把关注点放在不想要的结果上,只会让潜意识左右为难,想帮都帮不了你。
二、焦虑的常识性误区。
误区1、把现在当未来。
焦虑者通常都有个奇怪的焦虑信念,现在无法解决的事情将来也无法解决,这是一个封闭性的自我暗示,相当于把自己密闭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动弹不得,真相是办法始终存在,只是你当下没发现而已。
很多时候你所担心的事情未必出现,何不把时间精力用在准备你真正想要的结果上呢?当关注点从“为什么这么糟”转移到“怎么做会更好”,便顾不上焦虑了。
误区二,花大量时间与焦虑对抗。
不少焦虑者都有这样的困惑,我知道不该焦虑,可就是控制不住。问题出在“控制”这两个字上,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你关注的终会成为现实。
控制是一种强关注,当你想要控制焦虑就是把“敌意”投射出去,吸引回来的是同样强度的“敌意”。就像打壁球,你投注的力量越狠,球反弹的力度就越狠,你就越难掌握球的方向。(控制孩子玩手机就会得到孩子更多的玩手机。)
其实焦虑的表现不是持续上升的,而是呈正态分布。如果你不理他,上升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临界点,然后自然下降。(比如孩子考试特别差,你非常痛苦、难过、伤心等,当你最难过的时候,这种情绪已经在走下坡路,他只会越来越弱,并逐渐过去。)
如果你想着去消除它,就会形成反作用力,反而焦虑持续更久。(越控制越持续;越对抗力量越增强;凡所强化,必定增强。)
三、如何化解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