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智商就是读懂别人和认识自己的智力,人在识人识己的能力上是天生有差异的,也是需要后天训练的,人与人之间是多么的相像,而人们对此又是多么的浑然不觉。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心智播放机,如果能够做到:对外能够准确捕捉到别人“屏幕上的信息”,对内充分了解自己的动机意图,并能及时调整播放频率,通过内省等科学方法,有计划的养成正确而健康的人格结构,那么你在别人心目中靠谱的程度将大大提高,而他人行为的不可预测性也将变得可以控制,当不靠谱的自己和猪一样的队友同时远离生活时,人生的幸福也就不远了。
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天生就对同类的言行充满了好奇,并试图预测他人下一步的举措,所以我们需要一种分析推理人格属性的能力,也就是人格智力。智力是一把多任务的瑞士军刀,每种智力都与大脑中某种特定的思维领域有关,人类智力中存在一种心理生活的整体组织形态,它根植于我们的动机与情感,思想和智力以及社会技能和自控能力之中。认识陌生人,我们可以看圈层看颜看互动看社团等等,认识自己,则要自我观察,别人的眼光和内省。决策问题专家通常都会推荐这样的决策策略:厘清问题,搜集事实,搜集所有利益相关人的观点,平衡好处和坏处,然后选出相对较好的选择。这个观点看起来不坏,可是却忽略了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人格因素。尤其当我们面对多个合理选择时,我们就需要在外部的选项和自己的内需进行对比,才能找到真正合适的答案,生活的质量才会提高。我们做事的动机分为三类,一是我想要做什么,二是别人想要我做什么,三是选择性地将外部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需要,然后再做,我们发现以响应他人要求和规则为动机的人群压力会越大,对目标的归属感会越淡,而以自主动机为行动指引的人会觉得自己为之努力的目标更加真实。我们寻找靠谱的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尽量选择和自己人格特质最亲近的人,但是这会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你存在坏的心理模型,那么你找到问题伴侣的可能性就会越大。要真正拥有识人之明,我们就要不断的磨练自己评价他人的能力,并定期审视自己判断的准确性。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孩子记事是从三岁开始,拥有自我意识的标志,是孩子开始讨论自己的愿望和希望,开始使用和感觉相关的词语,比如生气高兴。实验,证明通过和成年人讨论自己的心理状态,孩子可以完善自己的心理理论,经常和父母讨论自己愿望想法的孩子能够更容易的了解什么是错误的观念,对外界更容易形成自己的判断,讨论自己的心智状态,能够全面地促进孩子心智的成长。当然,除了语言之外,孩子成长的环境是否宽松,养育方式的快和慢也是形成孩子人格的重要因素,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有助于他们拥有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能力。
有梦想,其实是人格智商较高的一种表现,关注未来的人,他能够从有利于未来发展的方向管理现在的生活,因此生理和心理的状态一般也会更加健康。预想未来,对未来的自己有亲近感,这样的态度能够让我们对教育以及家庭生活进行更多的远期投资。拥有人生方向的第一要务是,不间断地有意识地让生活结构去适应理想中的自我,人生在某一阶段能利用的都是一部分的自己,在20岁出头,构建的生活结构是无法反映全部的自我的,因此,在生活的某个阶段,这些生活结构必须要进行扩充甚至推倒重建,以达到实现更多自我的目的,所以有些人到了三四十岁的时候,会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调整,一言以蔽之,人生大事,要一件一件地做。
创造生活结构的过程需要遵守社会时钟,保持韧性,注重反馈,打磨自我描述能力,与未来的我相处,需要利用自己的人格智商将我们的方向,价值观和目标整合起来,规划一个时间表,及时发现什么时候应该果断转向,什么时候应对生活展现出应有的韧性和毅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人的是非观,在他面对大众的时候可以作为调整自己行为的一个标尺,但是其作用范围仅限于自己或者是自己熟悉的一小部分范围,但是如果无限地扩大内省的边界,比如政治家用内心感受制定公共政策,那就会酿成悲剧。从内心深处寻找智慧也许有用,但是仅仅依靠内省来判断是非,而不依靠我们其他的智力来进行检验和平衡是很愚蠢的做法,这是人格智商逻辑。
人格智商是我们为人之道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帮助我们发掘自己的潜能,还能增强我们的能力,我们借助它,认清自己的底线和局限,学会如何观察自己的内心,同时不时地回到外部世界调整和把握方向,以免陷入狭义的自大世界。发现人格大同的和谐,欣赏不同人格的多姿,这就是人格智商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