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晚清4大中兴名臣之首,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半圣人中的半圣(两个圣人是孔子和王阳明),是达到了“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唯一一人!
看到这里,你可能认为曾国藩一定是天选之人,从小就是天才,一路开挂!
但是你错了!
年轻时的曾国藩绝对算不上是学霸,而且简直可以用“笨”形容。曾国藩小时夜里读书,有小偷悬于房梁之上,准备等小曾睡觉后动手行窃。可以小曾这个可怜孩子居然一夜未睡。天光大亮之时,小偷无比悲愤,跳下房梁,大骂道:“你这是太笨了,连我在房梁上都背会了,你还不会背呢?” 说完,甩袖而走。
他连考5次秀才不中,还有一次,终于榜上有名,不禁一阵狂喜。再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作文被作为“差评范文”张榜公布,顿时羞愧地无地自容。但是曾国藩知耻后勇,努力不懈,直到28岁才中了进士。这个水平在历史上也就是中等。
生活中,他同普通人一样,有着很多的坏毛病。比如说抽烟。
曾国藩从17岁开始就是一个瘾君子,烟不离手,估计是长期考不中秀才压力所致。21岁进入“连斌书院“后,因抽烟受到“院长”的痛斥,遂改名并立志戒烟。但是坚持2个月,受不了周边烟友的诱惑,终告破功,第一次戒烟失败;
破戒后的他痛定思痛,认为戒烟失败是因为环境不好,所以转学到“岳麓书院”,发起了第二次轰轰烈烈的戒烟运动。效仿林则徐,当众销毁烟具,立下flag,我若不戒烟就誓不为人,同时找来见证人监督自己。但是没过多久,又一次用复吸宣告了第二次戒烟的失败。
此后,对自己戒烟失去了信心,遂进入“愁了抽口烟,醒了抽自己”的抽烟-抽自己模式。
不过,曾国藩是好样的。他兑现了的戒烟诺言,在日记中骂自己为禽兽。之后大家才明白“誓不为人”除了自杀之外,还可以选择做禽兽继续活着。
除了抽烟,年轻的曾国藩还在日记中自曝自己的四大毛病。第一心浮气躁,静不下来,生活不规律。他的一大爱好是爱看杀人,看热闹。看来青年曾国潘内心也很暴力。第二傲慢。内心觉得自己了不起,瞧不起别人。第三,虚伪,官场上经常言不由衷地夸奖别人,捧场做戏,或者自己夸夸其谈。第四,好女色。喜欢爱美女。多次在日记中说自己看到美女,注视数次,大无礼。
从我们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其实曾国藩当年在翰林院已经是一个青年才俊,平日工作努力,成果出色。他的这些毛病是我们普通人的标配,无伤大雅。但是曾国藩偏偏又要立志成圣人。所以这些毛病经常让他难以忍受,自责不已,并经常在日记中骂自己。
连戒烟这样的事都做不到,怎样才能成圣呢?
年轻的曾国藩越发迷茫。可以越迷茫,越发愁啊。何以解忧,唯有烟抽。因为戒烟是屡戒屡犯,难以改正。最后曾国藩都要发展成焦虑症了。
如果故事这样发展下去,那曾国藩的剧本和我们大多人就是一样的。毕竟,我们也曾经豪情万丈,指点江山。但是无奈难以自律,经常放纵,最后泯然众人,成为大多数。
那他是如何转变?根除自己的这些毛病的呢?
1841年,31岁的曾国藩认识了一代儒家大师唐鉴。经过唐鉴的开导,开始学习“静功”,决心以刮骨疗毒之决心自我革命。方法很简单,每天记日记。记录自己的错误言行,继续骂自己,反省自己。
在1842年,32岁的他在一个冬夜里,决定再次戒烟。他这次没有全网直播,也没有高调发朋友圈,而是独自一人,默默地销毁了烟具和烟叶,从容写下了平淡而伟大的《日课十二条》,终其一生,始终践行。自此戒烟一举成功。后来又一点点,一点点改正身上的其他毛病,终成一代半圣。
日课十二条为何如此神奇?让我们先看其真身。
《日课十二条》如下:
1主敬(心不乱)、2静坐(每日半小时)、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粘恋)、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5读史(廿三史)、6每日反省(写日记)、7写诗文(专业课)、8谨言(戒多言)、9养气(浩然正气)、10保身(节欲节劳节饮食)、11练字(笔墨应酬做练字对待)、12夜不出门。
日课十二条初看非常简单。但坚持不易。它涵盖了修身,修心,修性多个方面,要坚持每日做到非常不易。它的精髓在于坚持。曾国藩终于认识到:人最重要的是习惯,毅力和恒心。人但有恒,无事不成!
从此他将“自省”融入日常生活,变成一种生活习惯,以涤生自称,以昨日我死,今日我生的勇气和决心坚持不懈,每日自省,改变自己,最终实现人生境界的超越和升华,成为中华历史上的半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