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
我在做一个梦
“如果有一天我能够拥有一座书院,每一个早晨耕耘在书香田园,每一个黄昏陶醉在书香的乐园……”观山水,闻书香,享田园,聚亲贤,最本真的满足我们对于诗和远方的追求及新时代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留住我们永不老去的乡愁。
“梦江南”是我和家人在家乡融合传统农耕,文创工坊,诗书田园,生态体验于一体,创建的一座农家雅院,获得咸宁市旅游委评定的湖北省三星级农家乐美誉,建设期间得到了亲人们的帮助,同时得到诸多贤达挚友文人雅士高僧大德的支持。因为个人酷爱楚文化,我很早以前结识了著名的楚文化专家刘玉堂先生,刘先生当时给我出品的《炎帝神农》动画当顾问,从那时候开始,荆楚文化让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近期,在一次雅聚期间,正好先生刚刚参加完《荆楚文库》图书的首发仪式,当我们谈到心中这个书院未来的时候,突然冒出一个闪电的灵感,我琢磨着,“古有四大书院,今有荆楚文库”,银行有“金库”,我能不能有座“文库”呢,用如今流行的网络语言叫“线上阅读,线下体验”,你藏黄金万贯,我藏书香万卷,我手舞足道,兴奋不已的向刘先生描绘着“文库”的美好蓝图,先生对我的文化情怀表示赞许,同时也给我出谋划策,并表示在荆楚文化方面将继续给予鼎力支持。后来,我又专程去拜访了湖北省博物馆的万全文先生,万先生是全国知名馆藏专家,也结予了很好的建议。我梳理了一下由自己几年前联合湖北荆楚文化研究会出品的《大画历史名人》荆楚篇,由我发起并联合武当山特区、今古传奇制作的《武当虹少年》等荆楚文化题材资料,经过综合分析,初步定位了东佳书院“荆楚藏书阁”的雏形。
因为有了建一座书院的梦,关注这方面的事情自然也就多了,业余爱好也就唯有这个了,一次,在学习我的恩师龚鹏程先生的《书院精神》时,文中提到“五代史中曾记录江州地区陈姓家族,十五代同堂,每次吃饭击鼓为号。他们有不少小孩要读书,所以就聚了很多书,请先生来教。这个私塾,學生並不限於本宗族的子弟,江南名士都到他家里去读。这种看起来是家族本身的学堂,其實是面对社会开放的,这个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个进化。
而是,我查阅了一些史料,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义门陈氏始祖陈旺举家迁至九江郡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开创基业,创办了培养陈氏子弟的家族私塾。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陈氏七世祖陈崇将私塾发展成具有相当规模的书院。延至宋初,经过义门陈氏的"数年经营,万力鼎建"、"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东佳书院逐步成为"亭台楼阁,耸延四方,栋宇连云,旌旗映日"的大书院,随之出现了"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的盛况……看到这么珍贵的资料,我好多天都失眠,我在想啊,一千多年来,义门陈祖开创的中国第一所民办学校“东佳学堂”至今只有遗址,这个比中国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还要早半个世纪的“东佳书院”的复兴使命正待更多的陈氏后人能人肩负起责任与担当,希望能够号召更多的能人智者共同传承义门文脉,我也愿尽我绵薄之力,甘当一位文化的行者。
我的老师龚鹏程先生,是北京大学的教授,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他已经主持复兴了都江堰文庙,杭州马一浮纪念馆等,并主持北大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工作,开办的报恩大讲堂、龚鹏程大学堂等影响深远,出版专著一百多部,总策划的世界汉文化产业园区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我正追随先生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工作而努力,作为一个在路上的文化人,得先生指引,我在我的故乡建设“东佳书院·荆楚藏书阁”,计划藏书10万册,目前也得到了很多文化界朋友圏支持与鼓励 ,冯天瑜、沈壮海、黄永林、刘玉堂、刘永泽、熊召政、刘醒龙、孙方、徐本一、葛昌永、虞小风、徐鲁、董宏猷等多位位著名学者与社会名流他们纷纷为书院题字赠书寄语。可谓:“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我正在为这个书院而努力,希望能够号召更多的的义门子弟加入到这个追梦之旅,希望更多的文化界、艺术界、学术界等高人、智者、同道,一路加入,也许是十年,也许是一辈子,也许是几辈人,文脉延绵,追逐前进。
时值中国梦盛开之际,也趁趁热,做一个我的书院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