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九岁时便8度荣获全美象棋冠军,传奇般的经历被编写成书出版,又受好莱坞青睐改编成电影《王者之旅》。
纵横西方棋坛10年后,因电影原因名气过大觉得自己已经失去了安静下棋的环境心态,于是将目光转向了太极拳。从那以后,在武术这个与国际象棋完全不搭边的领域,他连续21获得了全美太极冠军及世界冠军。
后来回收首自己20年比赛生涯,他——乔希·维茨金,写下了这本本自传体裁的方法论著作《学习之道The Art Of Learning》。
一开始我对这本书是拒绝的,首先是名字“学习之道”,正所谓“技近乎道”,我心目中道应该是中很高深很厚重的东西,而且前缀是“学习”这个浩大的命题,这样的书名也太自大了吧!(当然,这是翻译的锅)
再则看作者简介,这样天才式的主角模板,他的经历和学习能力又是普通人所能模仿学习的吗?
但我还是抵不住豆瓣8.2高分的诱惑,加上那个时刻自己极度渴望深层学习的心,我还是从图书馆把这本书借了回来。
看完之后什么感觉呢?
没有那种恍然顿悟的惊喜感,但也能收获一切启示,属于能让人若有所获的中上之作。
作者书中主要是以自己经历为时间轴,一步步描绘自己成长过程中所领悟的、所学习的、所改正的各种智慧,并在理解后整理,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与方法论。这本书内容其实是1/3的自传+1/3的心理学剖析+1/3的方法条例,读者不应把其看为学习指南。
国际象棋时期的乔希·维茨金为自己打下了思想体系的基础,当时他的下棋风格极具进攻性,但他本人却也锻炼出了极佳的冷静思考能力,所以尤其擅长在劣势情况下反败为胜。
在这个最具有进取心的时期,他总结了以下几个要点:
渐近理论
强大自信的心态有两种,一是“因为我天赋异禀,注定伟大,我成功是因为我比其他人更聪明”,二是“我能成功是因为我为之努力过”。前者容易被失败击倒,后者即‘渐近理论"往往后劲更强。故培养孩子时不应夸奖其聪明,而应赞其刻苦。软区域
硬核实力是一方面,心态管理的软区域能力同样重要,尤其是需要你在非平常环境表现技艺的时候。这里还有一个“漩涡效应”的内容,即在连续犯下错误后能及时恢复冷静头脑的能力。改变本能反应
每个人的性格各不相同,而人的性格会映射到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你对某件事情要求甚高几近需求完美,那么改变你的本能反应或许会非常重要。因为对你而言顺应本能是最舒适的,而客观要求往往相背而行。
我热爱艺术却越来越疏远它,这些都是令我非常渴望逃走的原因。
我要去与心魔对抗,自我怀疑与疏离感已经是存在我现实生活的一部分。
莎士比亚曾说过:“人生种种,不过是潮起潮落。”
他20岁年一直为象棋厮杀,并取得了偌大的荣耀,但最后他终究为盛名所累。
他的传记电影上映后,为他的名气带来了巨大的提升,同时到来的还有大批狂热的粉丝。从那以后,凡是他要出场的象棋比赛,总是会有众多个人粉丝到场,那些疯狂的尖叫、失控的举动让他不胜其扰,跟让他难受的是这些现象让其它棋手对他开始排斥与厌恶。
环境的疏离与自己比赛时心态的无法集中开始对他的棋手生涯造成冲击,在他内心迷茫的时候,无意中他开启了自己职业人生的第二阶段——太极拳。
本来只是业余学习下冥想修心的课程,却意外的着了迷,甚至被导师推荐学习推手参加太极拳比赛。
一开始他是忧郁的,拒绝的,但后来认识到内心的渴望后他便毅然的踏上了这段新的真诚。
从一个脑力职业跳转到武术职业,这种隔阂感他初始同样十分不习惯。
但身体变强的快感与太极深奥的哲学内涵深深的俘虏了他,在学习锻炼过程中,他的思想进入了另一个高度。
太极推手讲究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在保持自己的平衡的同时尽量破坏对方的平衡,然后伺机击倒或击退对方。
这对于原先激进、攻击性十足的他是一种颠倒式的启发,在学习太极的过程里,他领悟到了“划小圈”、“让时间慢下来”、“自在从容的力量”、“利用情绪为己用”、“万物合一”等多中方法理念,更是初步完美的将个人生活、职业技术、兴趣爱好、思想境界等生命的不同方面融合在了一起,技艺进取的同时生活更加幸福快乐。
由于篇幅有限,且这些有点玄妙的方法理念我亦不是读懂读透了,在这就不赘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