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仪式到纪录:现代体育的本质》
阅读《从仪式到纪录:现代体育的本质》,看到了人类体育的发展历史,就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其实一部体育强国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奋进史。
从1840年,帝国主义用鸦片轰开中国的国门,到五十年后1896年梁启超先生提到“东亚病夫”,准确刻画出当时中国社会中国民的真实现象:颓废、麻木的烟民遍布大江南北。当有志之士们奋起抵抗毒品,呼吁国人清醒地面对世界,再到张之洞、李鸿章带领的如火如荼的洋务运动发展,无不显示出国人革新的勇气,直到在张学良的支持下,1932年刘长春作为中国第一人第一次正式参加第4届奥运会,名落孙山而归,体育成为不齿的行当。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的扶持下,我们国家的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最主要是因为国家把体育与提升人们的体质相结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国家体育方针,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改革开放后,国家制定了体育发展目标,积极倡导为国争光和振兴中华的精神,乒乓球、女排等一批运动健将开始不断在国际比赛中斩获殊荣,使得我国的竞技体育迸发出特殊的使命和活力,并得到迅猛发展,一跃进入体育大国行列。一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圆满结束,百年体育强国梦圆。我国的体育事业开始转型发展,全面致力于体育强国建设。
在党中央的《二十大报告》里我们记住了一个关键词:体育强国。我们也能看到体育强国的落地和实施。
1、 广泛开展全面健身活动
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引导群众科学健身。习近平总书记说: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这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
2、 抓好青少年体育工作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通过学校科学地、有计划地培养,让更多的孩子们跑起来、动起来、跳起来。体育锻炼既能增强体魄,也能培养青少年人才的身体素质、健康情操意识,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之一。广泛开展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体质健康干预,协同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好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和主题健身活动,让更多的孩子们跑起来、动起来、跳起来,助力解决“小胖墩”“小眼镜”等体质问题,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1. 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要求,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程。小学1—2年级每周至少开设4节体育课,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至少开设3节体育课,普通高中及中职学校每周至少开设2节体育课。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强化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体育课程教学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内容,适宜的练习密度和强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技能学习和体能发展实效;积极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使体育课堂成为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的重要阵地,提高学生专项运动水平。
2.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作机制。学校根据实际,采取每天2个大课间或每天1次活动课等形式,切实保证在校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在课后服务中开展多样化的体育社团活动。同时,大力推广家庭体育锻炼活动,对锻炼内容、强度和时长等提出明确要求,督促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校外体育活动时间,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3.丰富体育活动内容。拓展校园体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组建体育兴趣小组、体育社团和俱乐部,以校园足球、校园篮球为引领,促进校园运动项目协同发展。继承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结合地域资源推广少林拳、太极拳、毽球、龙舟、舞龙舞狮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将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教学、课外锻炼和体育竞赛内容,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4.以赛促练,推动全员参与校园体育活动。通过学校每年举办春、冬两季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达标运动会等确保每个学生每年至少参加1次校级体育竞赛活动。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和选拔性竞赛于一体的学校体育竞赛体系,加强学校代表队建设。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学校与专业运动队、体育俱乐部、社团组织合作,开展课余训练和课外活动。
5.创建品牌,加强体育特色学校建设,推进学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项目建设,坚持普及与特色传承的坚守。
3、 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把普惠性和竞技性融合进行,保证专业科学的发展。健身教练刘畊宏爆火网络,就是专业、科学健身的完美融合。
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精准地实施体育,提升并增强人民体质健康,这是新时代新的需求,在伟大祖国的护佑下,我们在迈向体育强国的大道上,不断向前。